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辅助生殖技术作为新兴的生命科学,在专注患者最大利益的基础上,更要重视生命伦理和法制建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IVF-ET)及其衍生技术的发展为不孕女性带来新的生育希望,现实中受限于卵子来源短缺,不孕女性不得不经历漫长的等待,不孕家庭求子心切,再加上我国对该领域的监管和治理乏力,刺激一些利益熏心者趁虚而入,肆意进行人卵交易,地下卵子交易产业蓬勃发展,严重冲击人们的伦理道德底线,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我国明确禁止商业化的供卵行为,究其原因是人类卵子一旦沾染上“商品化”色彩,将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不仅给供受双方带来难以预料的影响,而且不利于新技术的正确合理有序开展。全面梳理人卵交易潜在的伦理法律问题,有助于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部分介绍我国人卵交易的特征,继而分析人卵交易的成因,为后续论述作铺垫。第二部分从伦理和法律两个维度全面梳理人卵交易潜在的问题,社会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亵渎人的生命和尊严,剥削供卵者、不利于社会公正,激发人为选择后代基因,增加近亲婚配危险等;法律问题主要涉及所签协议的合法性问题,人身损害的求偿问题以及人卵交易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犯罪问题等。第三部分总结国外有关人卵交易的伦理规约与法律规范,主要选取美国、韩国两个国家为代表,具体分析其针对卵子交易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进而归纳国外人卵交易伦理规约与法律规范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结合我国现实情况,提出我国人卵交易的伦理法律应对措施。具体来说,包括加强对供卵女性的健康教育,引导不孕家庭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完善我国卵子库建设和卵子分享计划,成立国家层面的监管机构,完善相关立法或出台统一的人工生殖法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