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胆碱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肌层Cajal间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内蒙古医学院 内蒙古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tou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模型,观察小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时Cajal间质细胞形态学及肠道促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水平的变化。第二部分采用空肠袋模型给予拟胆碱药卡巴胆碱及其拮抗剂,观察其对I/R时Cajal间质细胞表达、促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水平的影响,探讨I/R损伤引起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形态变化的可能机制。 第一部分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S)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制备肠I/R模型,I/R组复流30 min后肠袋内注射生理盐水,S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仅注射生理盐水。于夹闭2.5h后处死动物,取肠袋组织进行HE染色、Cajal间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及电镜观察,并测定MDA、SOD、TNF-α、NO、iN-OS含量。 结果:正常小肠绒毛结构清晰、排列整齐,Cajal间质细胞主要分布在环纵肌层之间以及浆膜下区,细胞核椭圆、富含细胞器、并见细胞突起;I/R组小肠绒毛肿胀、结构紊乱、大量炎症细胞浸润,Cajal间质细胞表达量显著降低,细胞核形状不规则、异染色质趋边、细胞器结构紊乱、末梢突起破裂;MDA、TNF-α、NO含量及iNOS活性较S组显著升高、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 第二部分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I/R、I/R+CA组、I/R+CAR+M受体阻断剂(I/R+CAR+M)组、I/R+CAR+N受体阻断剂(I/R+CAR+N)组、S+卡巴胆碱(S+CAR)组,模型制作见第一部分。I/R+CAR+M组和I/R+CAR+N组分别于复流20 min后肠袋内注射M受体和N受体阻断剂,I/R+CAR、I/R+CAR+M、I/R+CAR+N组于复流30min后分别向肠袋内注射卡巴胆碱,S+CAR组不阻断肠系膜上动脉仅注射卡巴胆碱。于夹闭2.5h后处死动物,取肠袋组织测定MDA、TNF-α、NO含量及SOD、iNOS活性;另取肠袋组织进行HE染色及Cajal间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I/R+CAR组小肠绒毛轻度充血水肿,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Cajal间质细胞表达量及超微结构较I/R组有所恢复,MDA、TNF-α、NO含量及iNOS活性与I/R组比较明显减少、SOD活性有所回升(P<0.05)。给予N受体阻断剂后MDA含量与I/R组比较明显降低,SOD活性及Cajal间质细胞表达量有所回升(P<0.05),给予M受体阻断剂组炎症因子和氧自由基的生成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P<0.05)。 结论:1.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Cajal间质细胞受损,出现数量减少、超微结构改变。2.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肠道释放大量炎症因子,氧自由基生成增加,卡巴胆碱兴奋M受体促进胃肠动力、扩张血管的作用及兴奋N受体的抗炎作用共同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肠道的保护,有效减少炎症因子及氧自由基释放,从而减轻Cajal间质细胞的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 比较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酶联免疫法)检测Hp(Helicobacter pylori,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与金标准及14C-UBT(14C-urea breath test,14C-尿素呼气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Hcy、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DM组)及同期住院无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
目的: 探讨新的小分子活性肽Apelin对大鼠离体肺动脉环的舒张作用及其机制,以了解Apelin对肺血管的调节作用。 方法: 采用离体肺血管环灌流法测定血管环张力的变化。分
本文应用BIM技术,模拟西安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实际情况,结合环境分析结果,调整建筑功能布置.通过模拟计算比对,选择更合适的建筑材料,调整建筑物施工偏差,选出建筑最合适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