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内镜下胃黏膜表现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经胃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266例,四诊合参辨证型,详细采集胃镜检查结果、病检结果,建立EXCLE数据库,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运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慢性胃炎胃黏膜表现及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性别、年龄与中医证型本研究的266份病例中,男性133例,女性133例,不同性别组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18岁、<45岁)85例(31.95%),中年组(≥45岁、<60岁)92例(34.59%),老年组(≥60岁)89例(33.46%),不同年龄组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青年组与老年组的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与中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的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年组和中年组以脾胃湿热型(分别为35.3%、25.0%)最多见,老年组以脾胃虚寒型(30.3%)较多见。2、内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者177例,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者89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脾胃湿热型(27.1%)较多见,后者以脾胃虚寒型(34.8%)为主;胃黏膜有红斑者96例,无红斑者170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红斑改变者以脾胃湿热型(33.3%)较多;胃黏膜水肿者113例,无水肿者153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肿者以脾胃湿热型(29.2%)和脾胃虚寒型(24.8%)较多见;胃黏膜糜烂者95例,无糜烂者171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脾胃湿热型(35.8%)及肝胃郁热型(25.3%)多见;胃黏膜出血者64例,无出血者202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脾胃湿热型(31.3%)和肝胃郁热型(25.0%)较多见。内镜诊断非萎缩者160例,萎缩者106例,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以脾胃湿热型(28.1%)多见,后者以脾胃虚寒型(31.1%)多见;病变部位(或范围)在胃窦者137例,全胃者96例,胃体者33例,三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本研究的266份病理标本,慢性炎症轻度者166份,中度者77份,重度者23份,三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症活动者63份,非活动者203份,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萎缩者137份,非萎缩者129份,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肠化者68份,无肠化者198份,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胃炎青年、中年患者的中医证型均以脾胃湿热型最多见,老年人以脾胃虚寒型较多见。2、慢性胃炎内镜下不同胃黏膜表现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3、慢性胃炎不同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分布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