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T6通过去乙酰基化作用调控NeuroD6的功能影响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shaohua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SIRT6(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6)具有单ADP-核糖基转移酶活性以及去乙酰化酶活性,在调节基因组稳定性,细胞代谢,应激反应和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SIRT6在作为去乙酰化酶时,可以对多种蛋白底物包括组蛋白及非组蛋白进行去乙酰化修饰,例如SIRT6可以使H3K9ac去乙酰化。同时,SIRT6还可以抑制NF-κB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靶基因的转录。还有研究显示SIRT6能够决定干细胞及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方向。同时SIRT6与脑内神经细胞的发育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在成年海马中过表达SIRT6的小鼠会其未成熟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以及成熟神经元数量的减少,但是不会影响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化产生,这提示我们SIRT6可能参与了海马内的神经元分化和成熟,另外在海马发育过程中,SIRT6还可能作为细胞命运的调节因子来发挥功能。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发现SIRT6与大脑的各个功能密切相关,特别是可以影响神经元的分化和成熟过程,然而SIRT6是如何发挥这个功能还尚不得知。NeuroD6(Neurogenic Differentiation 6),也称为Nex1,含有bHLH(basic helix-loop-helix)DNA结合域,所以它作为神经特异性转录因子可以结合基因的上游启动子E-box序列(CANNTG),促进相关下游基因的表达。研究发现NeuroD6基因的表达与神经元分化和突触发生过程平行进行。同时,上游含有E-box区域的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是已知体内含量最多的神经营养因子,它可以通过与它的受体酪氨酸激酶B(TrkB,tyrosine kinase B)结合,再激活下游一系列信号通路,实现增加突触可塑性以及促进神经发育的功能。本研究探索二者NeuroD6和SIRT6的关系,为通过SIRT6来调节神经元分化提供了新的见解。目的:因此本实验的目的就是,在前期已经鉴定出SIRT6与NeuroD6存在一定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探索二者的关系。首先检测SIRT6是否可以与NeuroD6进行结合并且调控其乙酰化水平。接着鉴定NeuroD6是否可以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检测SIRT6是否可以通过调控NeuroD6的乙酰化对BDNF表达水平进行调控以及对神经元突起生长是否有一定的影响。方法:(1)我们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验证SIRT6和NeuroD6在细胞内的定位,再采用核质分离法,用WesternBlot检测二者分别在胞核、胞质的含量。并进行Co-IP实验以检测,SIRT6和NeuroD6是否结合在一起。同时构建Flag标签载体,进行IP实验再次检测SIRT6与NeuroD6的相互作用。最后构建体外表达质粒后,诱导表达后洗脱纯化再进行孵育,利用pulldown实验验证二者在体外是否仍存在相互作用。(2)接着通过利用Ch-IP实验来验证NeuroD6作为一个转录因子,是否可以结合BDNF的E-box区以促进其表达。改变NeuroD6的含量,检测与BDNF的E-box区结合能力是否下降。与此同时,构建包含BDNF启动子区的生物素探针,利用DNA-pulldown实验反向拉取NeuroD6,检测二者的结合能力。(3)验证NeuroD6对BDNF有促进转录的功能后,再进行SIRT6对BDNF调控的功能性探究。构建SIRT6的突变体质粒,以及包装表达SIRT6-shRNA的慢病毒,利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验证NeuroD6乙酰化水平是否影响BDNF的启动子区表达活性。(4)最后,在SIRT6对NeuroD6去乙酰化修饰的基础上,确定SIRT6是否可以对神经元突起的生长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培养原代小鼠皮层神经元,分别转染空载体,SIRT6过表达载体以及SIRT6突变体,用Western Blot检测NeuroD6的乙酰化水平。同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研究SIRT6对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结果:(1)我们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找到NeuroD6和SIRT6在细胞内的定位,再采用核质分离法,用WesternBlot检测二者分别在胞核、胞质的含量。发现NeuroD6和SIRT6均在细胞核内大量表达,并且染色结果表明二者有重叠部分。Co-IP实验证实SIRT6和NeuroD6结合在一起。构建Flag-SIRT6载体,进行IP实验发现NeuroD6蛋白被Flag拉出。构建体外表达质粒后,诱导表达后洗脱纯化再进行孵育,利用pulldown实验验证二者在体外存在相互作用,NeuroD6的N端与SIRT6结合。(2)利用Ch-IP实验来验证NeuroD6作为一个转录因子可以结合BDNF的E-box区和增强子区来促进BDNF的表达。在降低NeuroD6的含量的情况下,所结合的 BDNF的启动子区以及增强子区的含量也随之下降。与此同时,DNA-pulldown实验反向可以拉取NeuroD6,二者在其启动子区存在大量结合。(3)利用萤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法,降低SIRT6的酶活性,下游BDNF启动子区的表达活性也随之降低。并且减少SIRT6的含量,也使得萤光强度下调,说明NeuroD6结合BDNF启动子区能力也随之下降。(4)最后,用编码SIRT6和SIRT6突变体的体以及空质粒转染培养原代神经元,我们利用Western Blot发现,和对照组相比,过表达SIRT6,NeuroD6的乙酰化水平随之降低,神经元突起的复杂性增加。但在突变SIRT6后,和对照组相比,NeuroD6的乙酰化水平没有明显变化,神经元突起复杂性也没有变化。结论:本文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发现SIRT6与NeuroD6进行结合并互相作用,并且可以通过调节NeuroD6的乙酰化水平,来改变NeuroD6结合下游BDNF启动子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通过去乙酰化NeuroD6来调节神经元突起的生长。
其他文献
学位
目的探讨握拳旋腕运动预防淋巴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医院血液内科2018年1—12月接收的PICC置管的淋巴瘤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接收的PICC置管淋巴瘤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握拳旋腕运动。比较两组患者上肢DVT发生率、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前
近年来,随着GNSS系统的建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城市环境下的位置服务需求激增,基于低成本终端的城市区域定位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方向。以智能手机为接收设备的卫星定位主要有两大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复杂环境对定位表现的影响,二是由于接收天线的低成本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城市区域定位受到环境造成的非直射信号(Non-Line-Of-Sight,NLOS)和多路径效应制约,低成本设备所得信号质量同测绘型接收机相比也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社交平台逐渐发展成为了人们日常沟通和获取消息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在线社交平台的实时性方便了人们的观点表达与消息交换。另一方面,在线社交平台的开放性也使得虚假消息具有了一定的传播能力。2020年新冠疫情的快速爆发导致了虚假消息肆意传播,人们也逐渐意识到消息传播会对疫情防控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已有的研究多数是对单条消息如新闻或谣言进行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鲜有依据在
学位
汽车雷达系统为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保驾护航,77GHz频段毫米波雷达因为其更小的芯片尺寸、更高的探测精度以及更高的分辨率和带宽成为目前车载雷达的研究核心。本文基于55nmCMOS工艺,研究并设计一种应用于77GHz频段毫米波汽车雷达系统的高精度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SAR ADC)和模拟基带电路(ABB),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根据FMCW毫米波雷达测速测距原理,考虑毫米波在大气传播时的空间
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代数法和几何法两种。通常情况下,基于《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的新方法、新思路,可从以往的代数法和几何法之中创新出一种新式求解方法,并未更好的让学生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提供可行性借鉴。《模糊数学方法及应用》全书共涵盖7大章,分比为第一章模糊集合、第二章模糊模式识别、第三章模糊聚类分析、第四章模糊综合评判、第五章模糊优选、第六章模糊决策、第七章模糊预测。首章论
期刊
人脑能在极短时间内编码面孔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为各种认知功能与社会行为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能够在很多任务中达到人类的表现,但其加工机制却与生物脑大相径庭。本研究突破传统研究的瓶颈,尝试直接对比人脑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在面孔感知过程中对不同面孔信息的内在编码机制,并探索其表征的异同。本研究第一部分首先设计与实现了两个基于Python的可广泛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工具包——Neuro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