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藻(Cyanophyceae)或蓝细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电镜下可见光合色素汇集的类囊体,因此蓝藻是一种光合自养型原核微生物,在食用、资源开发、环境净化等方面都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鱼腥藻PCC7120异形胞的发育调控及固氮机制的研究基本完善,本文研究对象铁摄取调节蛋白FurA受控于异形胞发育调控因子NtcA,各部件紧密联系于精细网络中保证藻细胞正常的活性。本研究第一部分是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选取鱼腥藻Anabaena sp. PCC7120为实验材料,以藻内铁摄取调节基因fur(ferric uptake regulator)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对鱼腥藻PCC7120中铁摄取调节基因furA(all1691)及其相关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并探究环境中Fe3+浓度对藻生长情况的影响。首先对传统的酚氯仿法进行改进,提取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总DNA,由Cynobase提供的序列信息设计特异性引物,以鱼腥藻PCC7120总DNA为模板进行Touch-down PCR,扩增furA、furB、furC这3个fur同源基因片段,运用TA克隆获得稳定保存的pMD-fur菌液,经质粒提取及双酶切,将目的片段与表达载体pET-28a进行连接,转入表达宿主菌E.coli BL21中构建furA重组表达质粒载体pET-1691,在1mmol/L的IPTG诱导下,于37℃下摇床培养15h,经SDS-PAGE检测到含表达载体系统自带标签(T7和组氨酸标签)的约19KD的蛋白条带,为了得到实验条件下蛋白表达的最优表达量,前期已对诱导温度、诱导剂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实验,发现在37℃、0.8mmol/L IPTG诱导表达量最佳。本实验对诱导时间进行了探究,发现12h是诱导时间设置中的最佳诱导时间。为了预测蛋白结构与功能,辅助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利用在线软件对FurA进行分析发现,它属于定位于细胞质基质,与细胞壁结合的蛋白,构建的三维图显示边缘具有约5个螺旋结构域,包裹中间区域的β折叠结构区。进一步对蛋白进行纯化,用于后续研究。本研究第二大部分设计不同Fe3+浓度,系统化的研究藻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藻细胞密度、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总糖含量这些生长指标的变化,以探究对鱼腥藻PCC7120的生长影响。结合分光光度法、标准曲线法和分子生物方法,从生长曲线看出,低铁浓度组(0-0.6mg/L)生长速率随着铁浓度增大而增大,尤其到达0.6mg/L,增长斜率最大,为藻细胞的最适生长浓度;中间铁浓度组(0.6-0.9mg/L),当浓度达0.9mg/L时,生长情况下滑,表现为叶绿素浓度、总蛋白、糖类含量的总体下降,尤其是高铁浓度组(1.4-4mg/L)时,藻类不堪高浓度铁负荷,生长每况愈下。缺铁组的RNA条带亮度最弱,Fe3+浓度为2.0mg/L时藻细胞密度最大,RNA浓度最高,条带最亮。这些变化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即低浓度铁促进藻生长,反之抑制。鉴于淡水藻类研究甚少,前期实验已实现了FurC的表达,本文选择铁调控路径中发挥主要作用的FurA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鱼腥藻PCC7120中的铁摄取机制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及应用的推广,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