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及合理配置,专业化分工进一步深化,国际分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从产业间分工细化到产品内分工,从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出口发展为某些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集聚并面向全世界生产的新格局,即各国依靠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产品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过程,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一方面,价值链片段广泛的散布到全球不同的地理空间,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并没有因为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的垂直分离而变得松散,与之相反,系统内各个价值环节之间的协作性反而越来越紧密,传统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下降,技术、人才、创新机制等知识要素和信息的地位增强;信息化贯穿于整个生产网络并改变了空间网络结构,使网络在全球区域范围内实现信息的流通和网络的协调成为可能,全球生产网络以一种有别于传统生产网络的形态开始形成和发展,并在网络各环节、网络的横向和纵向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下,市场竞争加剧,跨国公司为增强核心竞争力,集中控制生产网络中少数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高增值核心环节,而把传统上由企业内部完成的非核心低增值环节外包;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跨国公司在全球搭建研发网络、采购网络、制造网络和营销网络,同时为满足当地化需求,各网络又具有本土化特征,并且逐渐形成研发、生产、营销的本土化网络;多元化使网络横向延展,同一跨国公司内多个生产网络并行;生产网络的各种特点,产生多种经济效应,促进区域产业集聚。地方产业网络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并不断整合,实现产业升级,对区域经济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首先从经济上、政治上、科学技术上分析论文研究背景,然后深刻的解析生产网络和空间网络的内涵,继而分析其相关理论基础,包括垂直专业化分工理论、价值链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第三部分在阐明新生产网络特点出现的动因之后,开始具体研究经济全球化下新生产网络和空间网络的特点,第四部分以我国典型跨国公司海尔为案例,通过实际调研,总结出经济全球化下海尔新生产网络和空间网络的特点:小家电部分外包、IT服务外包;已在全球搭建研发网络、制造网络、营销网络,并在欧洲、美洲和亚洲都已实现“三位一体”本土化网络;空间网络组织模式由中心-边缘模式向多中心模式转变。在特点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海尔经济发展状况,对海尔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最后提出海尔发展对策建议。发展中国家地方产业网络应抓住新生产网络和空间网络发展的契机,利用其相关特点,找出最适合的方式积极地嵌入全球价值链,通过产品升级、过程升级、功能升级最终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新的生产网络和空间网络不断整合地方产业网络。海尔作为中国的典型企业,也可以视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发展的代表,发展中国家可以借鉴其发展的优点,规避其不足,在全球竞争中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配置,抓住全球生产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融入到全球生产网络中来,实现区域产业网络整合和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