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药甘草为豆科植物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根及根茎,富含三萜皂苷和黄酮类成分,为最常用的大宗药材之一,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溃疡、肝炎等疾病。目前,甘草在工业化生产中大多采用水煎煮提取甘草酸,提取后产生的药渣通常作为工业废料弃去。然而,甘草药渣中仍存在大量的脂溶性黄酮类物质,其效应广泛,具有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神经保护等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甘草黄酮类型复杂,不同来源甘草药渣中黄酮类化合物存在较大的差异,从构效关系的基本原理推测,其活性也不尽相同。为此,本文以药典收载的甘草水提取后药渣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及其裂解规律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所做工作如下:1.甘草药渣化学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采用硅胶、C18中压柱色谱等技术从甘草药渣中分离获得了14个单体化合物,通过UV、MS、1D NMR、2DNMR等光谱解析方法,鉴定了13个黄酮类成分和1个香豆素类成分的结构,分别鉴定为licoisoflavone B (HT-1)、 glabrone(HT-2)、semilicoisoflavone B (HT-3)、licoisoflavone A (HT-4)、licochalcone A (HT-5)、formononetin (HT-6)、liquiritigenin (HT-7)、isoliquiritigenin (HT-8)、licoflavone (HT-9)、licoflavone C (HT-10)、liquiritin (HT-11)、kumatakenin A (HT-12)、licoricone (HT-13)和neoglycyrol(HT-14)。2.甘草黄酮类成分HPLC-PDA-TOF-MS(+)的裂解规律及药渣中成分鉴定研究: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HPLC-PDA-TOF/MS技术开展了甘草黄酮类成分裂解规律及结构鉴定研究,总结了紫外吸收光谱数据及相应的裂解规律:紫外特征吸收光谱可预测黄酮的骨架类型,再结合特征裂解碎片,可进一步确定其骨架结构类型,如特征碎片离子0,2B+,0,3B+,2,3B+可分别预测黄酮、异黄酮、异黄烷的存在。此外,取代基部分的特征丢失,如18 Da(羟基)、32 Da(甲氧基)、42 Da(偕二甲基色烯结构)、56 Da(异戊二烯基)等,可以预测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中取代基的种类和数目。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不同来源甘草药渣进行了成分鉴定研究,推测或鉴定了药渣中的39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包括10个黄酮、14个异黄酮、5个二氢黄酮、6个查尔酮、2个异黄烷和2个香豆素。3.甘草药渣黄酮类成分的活性评价及其构效关系探讨: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及酪氨酸酶抑制试验,研究了甘草药渣中黄酮类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其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从甘草药渣中分离获得的黄酮类单体化合物,由于骨架类型、取代基的种类、数目和位置以及空间位阻不同,抗氧化活性也不尽相同,其中,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的成分为semilicoisoflavone B,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最强的成分为isoliquiritige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