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教育获得、学业成就和社会地位都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教育尤其是亲子关系对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巨大的变化,也相应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与此同时,不同阶层均表现出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越发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借助中国教育追踪调CEPS2014-2015学年的数据来考察当前我国家庭主要选择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是否存在阶层差异,以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社会性发展水平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有以下几点发现。第一,教养方式的分布情况,当父母与子女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国家庭主要采用共同决定的民主型教养方式,其次是服从权威的专制型教养方式,二者占比高达90%,而鲜少采用宠溺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第二,教养方式存在明显的阶层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父母多采用民主型和专制型这两种相对积极的教养方式,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父母倾向于选择宠溺型或忽视型的教养方式。第三,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是影响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背景状况较好的孩子比家庭背景状况较差的孩子有更高的教育期望和自我效能,且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第四,教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初中生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其中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初中生树立远大的教育目标、提高自我效能、发展亲社会行为,宠溺型和忽视型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初中生社会性的发展。简而言之,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教育期望、自我效能以及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会通过影响教养方式进一步影响初中生的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