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因治愈率高,并发症少而成为早期食管黏膜病变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对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食管狭窄是ESD术后患者的主要并发症。既往研究报道,内镜黏膜下剥离食管病变时,黏膜缺损面积大于管腔3/4环周和术后食管狭窄明显相关,因此会予预防性激素或扩张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激素及扩张治疗相关并发症不可忽视,同样会加重患者的负担。而对于食管1/2~3/4环周黏膜下剥离的患者术后狭窄率在5%~28%,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的有关其术后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的研究。本文主要探讨早期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大于等于1/2且小于3/4)环周的术后狭窄情况,以及与狭窄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拟准确评估患者预后,筛选出需要预防性狭窄治疗的患者,为避免过度干预或干预不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01月至2016年08月因早期食管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ESD)术治疗的患者396例,分析不同黏膜下剥离范围的狭窄率情况,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家族史、伴随疾病、食管病变位置、病变形态、操作时间、病变纵向长度、食管黏膜环周剥离范围、浸润深度、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等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针对食管1/2~3/4环周黏膜剥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分析以上临床、病理等因素与术后狭窄的关系,以及该范围ESD术后发生狭窄的预后情况。结果1.396例患者发生术后狭窄(狭窄组)56例,总狭窄率为14.1%。食管内镜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发生术后狭窄25例,狭窄发生率为17.4%;狭窄出现时间在术后15~90 d,平均为术后(60.80±32.65)d,中位时间为术后60d;食管轻度狭窄16例(64.0%,16/25),食管中度狭窄8例(32.0%,8/25),食管重度狭窄 1例(4.0%,1/25)。2.早期食管病变ESD术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黏膜剥离范围≥3/4环周、食管上段病变为食管术后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食管黏膜剥离1/2~3/4环周后,狭窄组与未狭窄组在性别、年龄、家族史、伴发疾病、病变形态、操作时间、病变纵向长度、浸润深度、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变位置和病理类型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黏膜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食管上段病变在狭窄组(4/25,16.0%)比例明显高于非狭窄组(3/119,2.5%;P=0.018),食管上段病变与术后狭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0.147,P=0.484)。3.食管黏膜下剥离1/2~3/4环周的患者有16例轻度狭窄,13例未行扩张治疗,1例扩张1次,2例扩张2次;8例中度狭窄行扩张治疗,以探条或球囊进行扩张,平均扩张2.5次,其中5例各扩张1次,3例分别连续扩张3、5、7次(2~4周1次);1例重度狭窄,于术后1月发生,扩张治疗10次,扩张治疗时间持续半年;随访截止至2017年01月,以上患者狭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食管1/2~3/4环周ESD术后狭窄率相对较低,其狭窄的发生率与病变位置、病理类型有关,早期食管癌的食管上段病变ESD术后更容易发生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