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秉承“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此思想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公共产品供给的非均等化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重要表现之一。这不仅有悖于社会主义社会“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也给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作为农村改革2020年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指出,未来五年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提出均表明,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对公共产品问题进行研究,建构与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采用2006—2010年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通过非参数的DEA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不少省份仍然没有达到规模效率,存在规模报酬递增或者递减的现象,并且全要素生产率长期呈现负增长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