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衡量软件好坏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软件是否具有自修正能力。为了适应Internet开放环境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软件系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或称为自适应。目前它已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如何提高软件的自适应,使软件支持预设和非预设的变更以及用户需求的变化,分别从构件模型、支持自适应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支撑平台等方面展开研究。为使软件能应对非预设变更情况,文章从体系结构元层构件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自适应构件模型。详细讨论了构件本身的行为规范,交互之间如何实现协作,以及交互协议等。然后通过案例阐述了构件如何根据变化的环境实施智能控制,制定自适应策略的过程。为使软件应对预设变更情况,本文基于高阶多型π演算理论,通过在D-ADL的基础上进行扩充,提出了面向自适应系统的体系结构描述语言,介绍了语言的理论基础,基本语法和语义,以及对自适应系统的形式描述,包括构件、计算行为和动态行为的形式化表示,然后讨论了自适应构件的智能控制机制。对于预设的变更情况,软件可根据预先设计的适应逻辑采取自适应动作。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适合自适应构件的基于体系结构的软件空间模型(SASM)支撑平台并初步实现了其原型系统。将体系结构空间分为元层和基层,处在元层的元构件保留了设计时预设策略,并且自身具有智能性,能根据环境的信息推导出自适应策略。在SASM支撑平台的支持下,运行时体系结构可进行可视化操作,从而使软件能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最后介绍了一个原型系统的初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