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疗效和相关因素的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_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型(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约占80-85%。虽然按照国际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系统方案治疗,可使ALL总的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高达70%90%,儿童患者中70%以上可获得5年以上的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成人患者35年无复发生存(Relapsed Free Survival,RFS)达3060%,但50%以上的成人患者最终会复发,一旦复发预后很差,再次诱导化疗仅能使1845%的患者再次缓解,中位总生存期(OS)仅36个月,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elapsed/Refractory 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r/r B-ALL)也是儿童白血病相关死亡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 HSCT)之后复发的患者,几乎陷入无药可治的境地。近几年虽然有两种针对r/r B-ALL的免疫新药抗CD19/CD3双特异性抗体及抗CD22单抗经FDA批准上市,相比传统化疗反应率和生存期有所提高,但总体疗效仍不令人满意。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基因编程技术,在T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能够猎取某种肿瘤抗原的单克隆抗体的单链可变区段(Single-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 Fv)的设想得以实现。sc Fv由特异性单抗轻链和重链的可变肽链、加一段隔离短肽连接成的一条单链多肽,其膜内端与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的跨膜激活信号域(Trans Membrane Domain,TMD)连接,通常是CD3-ζ链或FcεRIγ的胞内部分,偶联融合为一个嵌合蛋白,并在T细胞上表达,因此称为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 T cell)。因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地表达CD19,靶向CD19的CAR T细胞被率先应用于治疗r/r B-ALL。目前报道的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美国的几家医疗机构,因其较好的安全性和令人鼓舞的疗效,2017年8月31日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正式宣布批准诺华公司(Novartis)的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用于治疗25岁以下CD19+r/r B-ALL,随后风筝制药(Kite Pharma)的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CAR T细胞产品也很快批准上市。以上临床中心的报道及上市的CD19 CAR T细胞均属于第二代CAR T细胞,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尚需临床验证及评估。此外,与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关的因素尚无统一定论,也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索。目的采用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评估该疗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影响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因素。材料与方法经筛选后纳入符合条件的r/r B-ALL患者,采集其外周血80100ml,采用第三代CD 19 CAR T细胞制备技术制备CD19 CAR T细胞,检测合格后回输至患者体内以治疗r/r B-ALL。纳入患者时收集基本资料及病史,如性别、年龄、既往治疗情况等。输注前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VDCP、FC或单药CTX中的一种方案进行预处理,在预处理后评估患者肿瘤负荷及体内免疫状态,检测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细胞因子等相关指标作为基线值。输注CD19 CAR T细胞过程中及输注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输注后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变化,依据国际及国内通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标准对输注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及时治疗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使用SPSS软件,采用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性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风险模型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总缓解率、总生存期、无复发生存期以及不良反应,及其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1.自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共筛选72例r/r B-ALL患者,其中51例符合入组条件进入本研究,4例患者因制备失败未能输注CD19 CAR T细胞。2.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中有38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或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with Incomplete Hematologic Recovery,CRi),总的缓解率(ORR)达80.9%(38/47)。治疗前具有活动性髓外病变(Extramedullary Diseases,EMDs)的患者,其ORR要明显低于没有EMDs的患者(53.8%vs.91.2%,P=0.013)。3.全部47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的r/r B-ALL患者的中位OS时间为415.0天(95%CI 15.5814.5),1年的OS为53.0%(95%CI 37.268.8);38例接受CD19 CAR T细胞输注后达到CR/CRi的r/r B-ALL患者,估算的中位RFS时间为319.0天(95%CI 182.6455.4),1年的RFS为45.0%。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输注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是影响OS和RFS的不良因素。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发现,输注前有活动性EMDs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4,HR=4.551,95%CI 1.60512.907);输注前Treg升高是影响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HR=5.096,95%CI1.47917.558)。4.所有接受输注患者,输注后4周内发生34度的非血液系统一般不良反应包括转氨酶升高4.3%(2/47)和低钾血症2.1%(1/47);83%(39/47)的患者在输注后发生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23.4%(11/47)的患者为3级,无4级CRS发生;2例患者(4.3%)发生了免疫治疗相关的神经系统毒性综合征(Immune Effector Cell Associated Neurotoxicity Syndrome,ICANS),其中1例为1级ICANS,另1例为4级ICANS。结论第三代CD19 CAR T细胞治疗r/r B-ALL安全性良好且可取得较高的缓解率,部分患者在没有额外治疗的情况下可获得较长的OS和RFS。治疗前活动性EMDs、治疗前异常升高的Tregs、高危的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异常可能是影响CD19CAR T细胞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其他文献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指肝脏在各种慢性炎症或损伤的持续刺激下发生的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是各种致病因子造成肝细胞损伤,引起肝枯否细胞(Kupffer Cells,KCs)、血小板、肝窦状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等激活,分泌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与化学递质共同作用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使其激活
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征是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肺功能减退,使患者的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受损,造成巨大的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
半乳糖凝集素-1(Gal-1)表达于细胞胞质、细胞核、细胞内膜和外膜及细胞外基质。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粘附、迁移、激活、信号转导、增生、分化和凋亡调节炎症过程。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于Gal-1在体外和体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1.Gal-1在金葡菌感染的巨噬细胞NF-κB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背景Gal-1在调节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在克氏锥虫感染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Gal-1发挥抗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及骨和软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目前RA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细胞和滑膜细胞参与了RA的发生和发展。其中,B细胞的异常活化被视为是RA的早期标志。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对T/B细胞功能至关重要,能够调节B细胞增殖、成熟、活化,辅助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该通路中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AS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S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共纳入1 400例,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700例AS
研究背景Th17细胞(Type 17 helper T cell,Th17 cell)属于辅助性CD4+T细胞亚群,在炎症性疾病、宿主感染的免疫防御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Th17细胞分泌的IL-17A和IL-17F是主要效应分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是调控Th17细胞分化、分泌炎性细
背景膀胱癌(BC)是—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高侵袭性和转移性是导致肿瘤复发和化疗耐药,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膀胱癌的临床基础研究,但如何有效的抑制膀胱癌转移复发仍是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之—,因此,探索膀胱癌侵袭和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十分必要。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膀胱癌组织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探究膀胱癌治疗新靶点和进—步研究深入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公开可用的基因表达
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内炎症,骶髂关节炎和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研究显示AS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最典型的基因就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基因。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具有蛋白质编码特性的基因对AS发病的影响,因此这些研究没有帮助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确定位置。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