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也是除了《圣经》之外在世界上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经典古籍。其中所涵盖的大量的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载体反映着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物质文化和历史文化。本文尝试从《道德经》中总结概括出六大类文化负载词,并且通过三个《道德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中国经典古籍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文版本是参照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三类英译本分别选取了由理雅各,韦利和林语堂翻译的版本。本文力求通过对文化负载词的比较,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分析不同翻译策略对译文含义,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影响;并且为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奈达将特定语言社会中的文化成分分为五大类,分别是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语言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道德经》中的文化负载词从这几方面进行分类。同时,《道德经》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笔者发现其中也涵盖了阐述哲学,包括事物产生、发展的词汇。所以笔者对此进行大胆尝试,在这五大类文化负载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对哲学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比研究。本文以两种翻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为理论框架,对比研究了上述六大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并且从语言差异,生活经历,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导致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出现文化流失的原因。根据已有分析,针对翻译文化负载词时产生的文化流失,笔者提出重要基本解决方法:为考虑文章行文结构篇幅而采取的异化加注(或增词),以及对于有历史文化渊源的名字可采取音译加解释。通过对三个译本文化负载词的比较分析,本文总结出三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及特点:理雅各译本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主要采取异化,以忠于源语文本;韦利在翻译的过程中,归化和异化策略并用,辅以灵活的翻译风格,并对个别重点文化次进行注释;林语堂译本则是以归化为主,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目标语文本。在这三个译本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文化流失,为了更好的传播源语文本中所涵盖的文化精华,译者在对译本遣词造句的同时,也应注意对翻译过程中流失的文化成分的补偿。本文的结论是,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在某些文化负载词方面有一定重合,这使翻译具备了可能性。但是文化负载词也承载了某一特定社会的独有文化,与目标语社会文化是有差异的。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特色文化的流失。虽然文化流失在翻译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译者也应该尽力避免或补偿翻译中的文化流失。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平衡,对于翻译中文化流失的补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