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的听力研究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1)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听力理解被看成是一个语音感知、语法分析和意义利用(即用头脑中已知的信息去解译新信息)的过程;(2)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人们主要用图式理论对听力理解过程进行研究,认为听力理解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自上而下”过程是听者运用自己的世界、情景知识和人际交互信息去推测和提取意义的过程,“处下而上”过程是听者运用词汇、语法知识去留意形式的过程;(3)人们还从语用学的角度,主要强调语境对理解句子不同意义的作用;(4)从第二语言习得的视角,人们研究了影响听力理解的各种因素。尽管各研究都有其意义所在,但是对听力理解过程的解释至今仍无一个统一的答案。 1986年,斯波伯和威尔逊在其《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了关联理论,试图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人类交际的总原则。10多年来,该理论被广泛而成功地用来解释修辞、翻译、语法、语篇、文学、人众传播等领域的众多现象。然而,将关联理论运用于听力理解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和解释听力理解的过程,认为: (1) 听力理解的目的是要理解言者的意图。在理解言者话内意图(信息意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言者的话外意图(交际意图)。 (2) 听力理解的实质是推理,是一个听者利刚自己的百科知识,逻辑知识,和词汇知识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换言之,就是听者在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中搜寻最具关联的假设与新信息作用形成前提,进行推论从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3) 听力理解所依赖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的心理构建,是以相关的原则构筑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特定的环境,选择最相关的因素构成语境,补缺前提进行推理,是提高释义效率的关键。 (4) 由于个体的认知环境不同,对同一话语的理解存在差异,故听力理解的结果不能以“对”或“错”来衡量,而只能以“适宜度”来确定。不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中,总是把自己认为最关联的理解当成唯一的理解而排出其它的解释。 关联理论对听力理解过程的解释,给外语听力教学的启发是: (1) 传达式的听力教学中,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基本上是在回答老师或课本上的问题中体现的。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的意图或出题者的意图就成为学生理解的关键。问题本身以及提供的多项选抒题的答案都成为制约学生寻找最佳关联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老师成了听力活动中的交际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或是引导者。 (2) 选择给学生的听力材料时,应该选择那些与学生的背景知识有一定联系又能给学生新鲜感的内容。全新的和陈旧的内容都不适合做听力材料。 (3) 帮助学生认清言者的交际意图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可以通过选择直接 与听者进汀交流的听力材料,使川图像辅助手段以及辨析言者的语音语调来帮助学个了解言者的真止含义。 (4)在新闻的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选抒较新的内容以及通过主题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缩小语境的搜寻范用,提高秆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