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濮城油田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为研究实例,综合应用了现代油藏描述技术、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油藏工程理论、数值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针对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地质特征,通过流动单元精细对比、井震结合的构造解释、沉积微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敏感性等研究,建立了油藏的精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和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其主要研究成果为:1、储层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区为水下扇沉积,沉积相带主要为扇中前缘至扇缘,沉积微相包括水道、水道间、席状砂、滑塌沉积及深湖—半深湖沉积;主要储集砂体为水道砂体,其次为席状砂体,其它砂体较少。2、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沙三中6-10砂组自沉积后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阶段,目前处于交代再胶结阶段,孔隙结构变差。3、根据该油藏挖潜需要,将油藏精细划分为27个流动单元,在划分出的三种流动单元中,I类有9个,II类有8个,III类有10个。4、对油藏构造认识精度有明显提高,确定了其构造形态和断层展布规律,认为濮67断层是控制濮67块构造发育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断层,濮67断块内部发育5个次级同生小断层。5、应用微观模型对该区储层的水驱实验研究表明,注水速度和注入压力对剩余油的形成作用不明显,而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则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因。6、通过动态综合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有机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水淹区周围及弹性开发区、未受油水井控制区域;部分主力层(61、3、82、3、4等)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本文研究成果已用于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剩余油挖潜。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可靠,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为油田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本文针对深层低渗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研究我国其它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