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lllllllllvvvvv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濮城油田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为研究实例,综合应用了现代油藏描述技术、油藏动态分析技术、油藏工程理论、数值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针对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地质特征,通过流动单元精细对比、井震结合的构造解释、沉积微相分析、储层成岩作用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和敏感性等研究,建立了油藏的精细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和动态分析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其主要研究成果为:1、储层沉积相研究认为该区为水下扇沉积,沉积相带主要为扇中前缘至扇缘,沉积微相包括水道、水道间、席状砂、滑塌沉积及深湖—半深湖沉积;主要储集砂体为水道砂体,其次为席状砂体,其它砂体较少。2、成岩作用研究表明,沙三中6-10砂组自沉积后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阶段,目前处于交代再胶结阶段,孔隙结构变差。3、根据该油藏挖潜需要,将油藏精细划分为27个流动单元,在划分出的三种流动单元中,I类有9个,II类有8个,III类有10个。4、对油藏构造认识精度有明显提高,确定了其构造形态和断层展布规律,认为濮67断层是控制濮67块构造发育和油气聚集的主要断层,濮67断块内部发育5个次级同生小断层。5、应用微观模型对该区储层的水驱实验研究表明,注水速度和注入压力对剩余油的形成作用不明显,而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则是影响驱油效率的主因。6、通过动态综合分析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有机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研究该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水淹区周围及弹性开发区、未受油水井控制区域;部分主力层(61、3、82、3、4等)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本文研究成果已用于濮67块沙三中6-10油藏剩余油挖潜。现场实施结果表明:本文研究方法可靠,实用性强,具有可操作性,为油田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同时,本文针对深层低渗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为研究我国其它同类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落实,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相应的新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技能传授之余,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
高压涡轮转子叶片是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零件。由于叶片内部含有复杂的冷却通道,需采用熔模铸造法进行生产。在熔模铸造工艺中,蜡型的形状最终被传递到铸件上,是决定铸件精度的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构造地层十分复杂,盐膏层、高压盐水层、高压油气层以及破碎性地层普遍发育,加之受高地应力、高地层倾角的影响,使得山前构造异常高压地层和较高坍塌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