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并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而被列入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在大气、水体、沉积物、土壤、食品和生物体内均检测到了PAHs,由于其分布广、危害大,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均将PAHs定为优先控制污染物加以监测和防控。鉴于PAHs的危害性和在环境中分布的广泛性,对其含量、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进行研究成为环境质量评价和有机污染防治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选择地处云贵高原上滇池盆地的昆明市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了市区表层土壤中PAHs的污染水平及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作了解析,同时探讨了致癌风险。研究采用微波辅助萃取(MAE)—凝胶渗透色谱净化(GPC)—固相萃取(SPE)—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的方法测定土壤中15种多环芳烃(ACY、ACE、FLO、 PHE、ANT、FLA、PYR、BaA、CHR, BbF、BkF、BaP, DaA、IcdP和BghiP)的污染状况。主要对土壤样品前处理净化过程进行条件优化,结果表明GPC的最佳条件是以乙酸乙脂/环已烷(1:1,v:v)为流动相,选择11-25min为目标化合物馏分收集时间段;SPE的最条件是选择C18柱富集目标化合物,以12mL二氯甲烷为洗脱溶剂。该方法平均加标回收率为58.33%-88.17%,相对标准偏差为3.26%-16.29%,检出限为0.08-0.82ng/g,具有良好的回收率和重现性。从昆明市区6个不同功能区采集40个表层(0-5cm)土壤样品,分析其中15种PAHs的含量及分布特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功能区不同PAHs的组成差异,分析了其含量与土壤TOC值的相关性,用比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其来源进行解析,并计算BaP毒性当量浓度,评估其致癌风险。(1)土壤中15种PAHs总含量为101.64-6208.25ng/g,平均值为1132.82ng/g。不同功能区土壤中∑15PAHs含量(几何平均值)由低到高的次序为:公共绿地(541.43ng/g)<学校区(756.49ng/g)<商业区(810.17ng/g)<居民区(1034.36ng/g)<工业区(1166.79ng/g)<路边绿化带(2146.76ng/g)。结果表明,昆明市表层土壤绝大部分遭到了不同程度的PAHs污染,一半以上的样品属于中等及重污染。与国内外一些城市相比,昆明市的PAHs土壤污染属于中等程度。(2)由于各采样点的污染源及污染强度不同,不同样品中多环芳烃单体的含量也存在差异,而ACY、ACE、FLO和ANT等低分子量PAHs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昆明市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含量最多的PAH单体均为PHE、FLA、PYR、CHR和BbF,这种稳定的组成表明其来源可能相同。(3)土壤中TOC含量与PAHs总含量及个体含量间的相关性不好,可能是由于昆明地区PAHs在土壤中的吸附未达到平衡,土壤中PAHs的浓度主要受到污染源的影响,而TOC对其的影响并不大。(4)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比值法进行来源解析,发现昆明市表层土壤中PAHs主要来自于燃烧源,尤其是煤炭和液体化石燃料的燃烧。部分采样点可能存在石油来源的污染。(5)采用毒性当量评价方法对昆明市区表层土壤中PAHs的致癌风险进行分析,40个样品的BaP毒性当量浓度为4.39-717.06ng/g。与相关标准和其它研究比较,该区域的潜在致癌风险并不高,较高的致癌风险主要集中在路边绿化带的土壤样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