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1年,电影《武训传》批判运动开启了建国后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政治批判运动的先河。作为“开国文坛第一案”,这场运动历时四个多月,从中共高层到党外民主人士,从各级领导到普通党员民众,从各地报纸刊物到层层覆盖的组织,从电影、文学到哲学、历史、教育——各色人物轮番登台,多种力量相互碰撞,众多领域广泛涉及,其直接和间接后果给共和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首先尝试还原批判运动的历史语境,并以大众传媒为主线,以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为顺序,对轰轰烈烈、错综复杂的批判运动进行细致梳理,对史实予以考订。在此基础上,文章从新闻传播领域对批判运动进行了反思,总结了大众媒体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对媒体助纣为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批判运动给媒体造成的深远影响。 研究认为,建国之初日渐严密的组织系统、频繁的政治动员等为批判运动准备了基础,而此时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仍处于探索和过渡阶段,一元化管理实现突破,政策倾向鼓励和宽松,但媒体多元格局徒有其表,报纸批评存在隐忧,新闻事业开局良好的同时存在很多缺陷。在批判运动中,媒体充当了组织者、鼓动者、指导者的角色,其作为“宣传纸”的定位,以阶级斗争工具论为基础的“常态”新闻体制,都使得媒体的盲目、狂热不可避免。而在《武训传》批判运动中形成的通过大众媒体组织、造势的“批判模式”以及媒体对政治自觉依附、对“政治家”紧跟照办的惯性思维则给媒体造成了严重、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