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油气丰富,建产区块较多,但砂体变化快,建产区块小,储层展布不够清晰,且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因此,有必要开展长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本文以沉积学、储层沉积学及石油地质理论为指导,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X-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镇北地区长3油层组的储层岩石学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物性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得到以下结论。本区长3储层的结构成熟度中等,以灰色或浅灰色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填隙物分布不均,以硅质含量为主,其次为水云母。长3主要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其次为长石溶孔。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解作用。胶结作用中主要为硅质胶结,其次水云母胶结。溶蚀作用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作用。成岩相划分为I类中粗砂岩弱压实相、II类高岭石胶结溶蚀孔相、III类中细砂岩残余粒间孔相和Ⅳ类致密胶结相四类成岩相。成岩演化阶段主要处于晚成岩阶段的A期。本区物性特征研究表明:其中长31、长32和长33储层的平均渗透率分别为3.05×10-3μm2、3.21×10-3μm2、3.15×10-3μm2,储层的平均孔隙度分别为12.95%、12.84%、12.42%。渗透率主要是由于各小层之间的孔隙结构不同,长32的喉道半径最大。长3储层属于中低孔—超低渗类储层。从整体上来讲,本区长3储层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其次是成岩相。沉积相从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分布,而且三角洲平原的物性好于三角洲前缘,整体上表现为分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物性较好;分流河道中主要发育中粗砂岩弱压实相(水云母<4,碳酸盐<4,沉积相带粗)且物性最好,分布在Z291—Z299—Z448—Z231的西部。其次是水下分流河道中发育高岭石胶结溶蚀孔相(溶蚀孔相对含量>40%)的储层物性,主要分布在桐川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