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溢油事故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面临的危机,多发生于装油、港内加油、船内驳油等环节。全球每年有大量的溢油事故发生,这些触目惊心的溢油事故都给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损害。尤其,海洋溢油事故会污染大面积海洋,随着潮汐、海浪的推动,不仅造成沿岸的经济损失,还会给海洋生物、生境等带来损害。目前,我国石油勘探及航运贸易发展迅速,这都增加了海洋溢油事故的发生风险。本文旨在建立一套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体系,并实际运用于大连新港溢油事故,得出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的撰写不仅有实践意义,还有理论意义。首先,从实践意义的角度来说。溢油是严重的海洋灾害,多发生于港口、船舶运输和海上石油开发过程中。虽然大多为突发性的,但是一旦发生不仅会给受灾沿岸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及公共安全带来直接的损害,同时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我国海岸线较长,有较多的港口和石油钻井平台,海上往来频繁,有较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的发生风险。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发生了举国震惊的特大输油管线爆炸事故,造成大量原油外泄,影响周边100平方千米的海域,其中10平方千米的海域受到了重度污染,重创了当地的养殖业、捕捞业、滨海旅游业等,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利用的深入,海洋溢油越来越频繁,对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为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恢复、防御和减轻海洋溢油事故损失提供依据;对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后续保障能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其次,从理论意义的角度来说。生态保护一直是全球热门话题,我国政府也对其十分强调。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脱颖而出,成为重点,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作为单独的篇章集中论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明显,生态环境研究是当前及今后的热门研究内容。国内目前专门针对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的技术方法较少,往往只注重对渔业经济损失、清污费用和财产损失的评估。但是,溢油事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首当其冲的,由于该损失的无形性,难以用市场价格来估算,使得这部分损失无法获得充分赔偿。本文通过总结溢油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分析运用于生态环境的几类计量评估方法,来构建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害货币化评估体系,这有助于完善溢油生态环境损害的货币化评估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的货币化评估体系,将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大部分,建立其子评估指标并提供货币化的评估模型及方法。在直接损失中,本文将其分为渔业经济损失(海洋捕捞业经济损失、天然渔业经济损失)、养殖业经济损失、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清污费用。在间接损失中,本文将其分为生态服务功能损失(包括4种功能,14项服务)、海洋环境容量损失(包括海洋废弃物环境容量损失和海洋油类环境容量损失)、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补偿(渔业资源恢复和生境恢复)、评估费用。希望本文所建立的体系能够为溢油事故后续赔偿、提高溢油事故应急能力提供依据。(2)此次溢油事故中,将近1500余吨原油流入海湾,大连湾、大窑湾、小窑湾、金石滩等多地受损,影响多项海洋产业。本文通过收集各项数据,将构建的海洋溢油生态环境损失评估体系实际运用于大连新港“7.16”溢油事故,得出如下结论:直接经济损失共4479504713.85元,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损失628184432.50元,沿海食品加工企业经济损失4650174.01元,海盐业经济损失170421500.00元,滨海旅游业经济损失3495009789.60元,清污费用181238817.74元。溢油事故造成海洋生态环境损失1125755179.33元,服务功能价值损失中供给功能占59.23%、调节功能占0.33%、文化功能占12.66%,海域环境容量损失占27.78%。希望本文能够带动溢油损失评估模型的开发、为事故的赔偿、风险管理、应急和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