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东新会特产蒲葵,叶阔平滑、心蒂圆正,所制葵扇光泽可观,经久不枯,为别地所不及。自明代以来,新会葵扇行销国内外,新会葵业在国内葵制品业一直占据近乎垄断的地位,享有“葵乡”的美誉。清代以前的蒲葵在新会的种植渐成规模,到清时鼎盛,葵扇成为皇家贡品。民国以后进入不稳定发展期,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中发展。20世纪80年代种植面积和产量再次达到高峰,直到90年代末,受到电器产品的影响,葵扇制作成为濒危工艺,不复当年繁茂。历经几个世纪的积累,新会蒲葵种植技术得到长足发展,从选种育苗、定植移栽、葵叶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形成了成熟完备的栽培体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形成“一葵养全城”之势,植葵制扇成为新会城男子世代相传的手艺。宋元时期,受到中原宫廷文化和技艺的影响,其制扇工艺从最初纯朴实用演化为精巧多样的葵制品,编织葵扇、火画扇、竹箨画扇等以及葵花瓶、葵席等的出现,体现了葵品工艺的精湛。新会高产的种植和多样的葵制品行销天下,在清代达到贸易高峰,每年所产葵扇“不下十万万柄有奇”。新会蒲葵扇商号、行会、会馆遍设全国,乾隆时期新会葵扇行业出现了晒扇、合扇、老葵、出江、撕藤行等专业加工和经营葵扇行业,其后新会葵业行会体系建立,统入余庆堂管理。在国内重要城市设贸易点及葵扇会馆进行管理,清朝时,葵扇通过梧州(西江)、东莞(东江)、阳江(南路)、韶关(北江)等地运销,经韶关北上,由南雄岭出江西,再由民船转载至长江中下游重要城市,其中重庆、汉口、上海三个销场为最大。同时,葵扇通过广州、江门、拱北等口岸出口世界,数量以千万柄计。葵扇在全国的广泛使用,浸润于各地文化之中,从历代文学作品、画作中可见其特殊的功用。尤其与粤地习俗相融合,在粤民的日常与节庆习俗中,葵扇有着独具地域特色的表达,非他扇所能取代。然而,有着千年发展史的蒲葵种植与葵扇文化,在进入新世纪以后,已难得当年之貌,如今因产品单一,更面临着发展困境。新会葵艺传承人廖惠林、赵树培等人的努力维持,与政府将其技艺列入非遗的举动,只能尚且保留其有限的生存空间,而如何与现代材料结合,配合室内装饰需求,寻找更广大的发展空间是现代人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