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TP-CMT的实时流媒体传输策略研究与性能评估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buxiaxin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WiFi、第三代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第四代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等多种无线通信技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同时具有多个不同规格的网络接口已经成为常态。数以亿计的用户群体对于高速网络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此时的互联网正在朝着异构化、融合化的方向发展,如何能够同时发挥移动设备多个网络接口的优势,实现多路径并发传输(Concurrent Multipath Transfer),随时随地提供给用户满意的网络服务正在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深入分析SCTP协议的基本定义和主要特性等,对于基于SCTP协议的多路径并发传输方案(SCTP-CMT)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然后围绕CMT方案在实时流媒体传输场景下的所遇到的问题展开了研究:(1)当前CMT解决方案在异构网络下面临着发送数据到达接收端时严重乱序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实时流媒体应用的用户体验;(2)当前CMT解决方案中提供的传输策略和重传策略均比较简单,只考虑到单方面网络参数的影响,也没有针对流媒体数据的相关性和重要性进行区分服务,这将严重制约实时流媒体传输性能的提高。(3)当前CMT解决方案的测试和仿真主要基于NS-2、OMNET++等仿真工具,在实时流媒体传输仿真时无法提供直观有效的质量评价,也没有一个基于CMT解决方案的视频评价框架。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1)首先,针对接收端数据乱序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包达到时间预测的路径选择策略。通过测量网路路径往返时间RTT和可用带宽,实现了可以预测活跃路径上进行数据传输时包到达接收端的时刻,然后在数据传输时合理选择路径进行传输,尽量保证数据到达接收端时能够保持正序。(2)其次结合网络拥塞状况和流媒体数据的帧优先级,给出了基于网络拥塞参数的包传输策略,并采用了一种基于综合参数的重传策略,用以缓解了接收端缓存拥塞问题对于传输性能的影响,提高整个实时流媒体应用的用户体验。最后通过自有评测框架验证了所提出的包传输策略和包重传策略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设计实现了一个NS-2仿真环境基于MPEG-4视频Trace文件的实时流媒体评价框架。该框架能够重建传输后的视频,不仅可以提供包括PSNR等参数在内的客观的视频质量评价,也可以直接进行主观视频质量评价。
其他文献
近年研究表明,心电图中反映出的T波交替(T-wave alternans, TWA)现象,是预测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有效的独立预测因子,是最具预测价值的无创性心电指标。显性TWA现象非常少
DRM(Digital Radio Mondiale)是新一代数字广播国际标准,其最新版本DRM+覆盖了300MHz以下的各个频段,并已经被欧洲、印度、巴西等111个国家采用。DRM采用的关键技术包括:AAC、CELP
大地地层结构复杂,对低频弹性波信号的传播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衰减强度大,多径衰落严重。扩频技术抗噪声能力强,能够对抗多径衰落。本文将扩频技术应用到透地通信,依据弹性波透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无线通信中有限的频谱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对通讯速率不断增长的要求。在此情况下,如何在节约宝贵的频谱资源的同时提高系统吞吐量便成为了优化系统设
近年来,心脏类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心源性猝死更已成为当今社会最为常见的致死性病因之一,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通过研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T波交
声源定位技术,即首先利用传声器接收目标声源的信号,然后通过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而确定目标声源的空间位置。  声源定位技术是一项新课题,它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技术自问世以来,在医学诊断以及工业检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CT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提高扫描速度和改善重建质量两个
本论文主要讨论了移动通信中多载波系统的均衡技术。常见的多载波系统包括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多载波码分多址(CDMA)系统以及广义多载波CDMA (GMC-CDMA)系统。无线通信
人脸包含性别、表情、身份、年龄等大量信息,在公共社会安全、经济财产安全、军事、反恐刑侦、人机交互等电子信息安全领域发展的迫切驱动下,人脸表情和性别识别技术已经成为
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系统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的小区边缘用户覆盖、网络吞吐量、设施建设成本及传输速率等方面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而中继技术作为未来4G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