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结构-功能分析以及博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以多个案例分析作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目前国际上一个尚无定论的热点问题,即国际劳工标准问题。本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为背景,以主权国家和跨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分析考察全球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方式入手,系统研究了在全球地区性自由贸易协议谈判和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附带劳工标准的谈判方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劳工标准,是指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处理劳工问题的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虽然国际劳工标准是一种规范全球范围劳工事务的制度,但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尚不存在实施这一劳工标准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框架。即在劳工标准的实施方面,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强有力的国际规则。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劳工标准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构成了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中一个难以调和的分歧点,争论的焦点在于劳工标准的实施是否要同贸易协议挂钩。对于是否和如何实施核心劳工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标准,也是有争议的。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将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 现实已经证明,仅靠自愿批准国际劳工公约是不足以有效地实施国际劳工标准的。但这一问题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并没有引起充分的注意,尤其国内还尚无人对此进行研究。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本研究所关心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劳工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的几种主要方式:批准国际劳工公约、软法、贸易协议、普惠制和生产守则等,但这些方式所起的作用不是等同的。 本研究对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进行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国际劳工标准具有全球公共物品的特性,而这种全球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机制是谈判。近年来公共物品的需求同世界范围内地区一体化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所以本论文重点分析通过双边的和地区的自由贸易谈判的方式来实施劳工标准的问题。劳工标准在各个层次的谈判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些层次的谈判已经有了重大的突破,并达成了协议;但有些层次的谈判则已陷入“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