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肢功能障碍直接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是康复的核心要素。常规康复手段可以一定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但是存在训练强度难以维持、不能即时反馈训练的效果和缺乏客观的评估数据等缺点。上肢康复机器人具有无疲劳、定量化、个体化等优点,可弥补部分常规上肢康复训练的缺点。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方面的疗效暂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为机器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2.研究对象与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和神经内、外科的脑卒中病人,根据入组、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恢复期受试者40例,随机分配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试验组予以上肢机器人训练30分钟及常规上肢康复训练30分钟,对照组予以常规上肢康复训练60分钟,疗程为2周,每周7次,每天1次。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Brunnstrom量表(上肢、手)、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量表(肘屈肌群)(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其中分别采集患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中束的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phy,iEMG)评估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募集同步化情况。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对符合正态分布、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方差不齐的计量资料和等级资料,组内比较使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组间比较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3.研究结果一共有38名患者完成本试验流程(试验组20例,对照组18例),对照组脱落2例患者。治疗后两组FMA(上肢总分,肩肘部分,腕手部分)、BI、Brunnstrom分期(上肢、手)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试验组FMA(上肢总分、肩肘部分)、BI、Brunnstrom分期(上肢)分期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M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前、中束的RMS值、iEMG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中试验组的肱三头肌的RMS值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三角肌中束的RMS值、iEMG值优于对照组(P<0.05)。4.研究结论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恢复期的患者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优于单纯常规上肢康复训练,并且可促进偏瘫上肢肌肉激活和运动单位募集同步化,可考虑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于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