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野生动物保护新闻叙事变化(2008-2018)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peng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布局的提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人民生活福祉必不可少的部分。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则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发展进行关注与研究就有其必要性。本研究通过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新闻加以考察,以变化的角度探究主流媒体在构建野生动物议题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借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新闻叙事策略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期望能够通过明晰这种变化趋势来对未来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点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问题:第一,2008年至2018年,《人民日报》中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叙述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与原因是什么?第二,探究《人民日报》中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叙述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的作用?第三,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新闻叙事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并探究其意义何在?第一部分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叙事视角进行考察,发现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叙事视角从早期较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为主,逐渐发展到有限视角的运用与全知全能视角相并列,无知视角作为补充,并逐渐受到重视,整体上表现为多种视角的综合运用。这意味着读者意识与信息观念受到强化,并且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价值的多元化。叙事视角的变化可以看作记者通过迂回而温和的方式来获取认同感。第二部分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中的叙事者及记者在新闻文本中的叙事者形象进行考察。发现新闻中以当事人为主要叙事者类型增多,使新闻的交流职能得以强化;让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人物本身的情感意图得以展露,更易引发共鸣。记者报道新闻时更多地采用旁观者立场,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发声”和转述语的大量引用,能够以隐蔽的方式强化记者的观点,并且使观点更具有权威性。第三部分从新闻功能和目的的角度出发,探究叙事模式的变化。发现三种模式都在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且宣传模式的运用比例有所下降,故事模式的运用相对应地上升。并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边缘议题,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能够使该议题更具有贴近性,在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好奇心基础上让读者呼应记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对上述三部分的联系与比较,发现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更多的注重情感化的叙事策略,在对事件事实的说理性报道基础上,再通过情感化的叙事来形成人们的关注,引发更多的共鸣。
其他文献
改变过去注重传授知识的政治课教学,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优化课堂设计、少讲精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提升
企业集团化已成为全球大企业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强集团化企业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通过集团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会给
针对人力资源在企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问题,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人力资源与企业核心能力关系,提出通过最大发挥人力资源自身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获取竞争优势等
集成电路测试贯穿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整个产业链及应用环节,一般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自动测试设备(Automatic Test Equipment,ATE)进行测试,而被测器件电源模块(DPS:Device Power Supply)是ATE的基础性功能模块,用于对被测器件(DUT:Device Under Test)供电。随着集成电路的发展,对DPS模块在输出精度,纹波,动态响应特性,电源
发展低碳经济受到世界各国关注,建设低碳城市已经逐步成为国内外的共识,低碳浪潮已经到来,但目前来看,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明显走在前面,中小城市则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多年来,我在具体工作中不断探索积累,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谈一些自己的不成熟的做法,愿与大家共勉。需要教师注重的事项和完成的程序:首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其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主要生产资料归农村社区及成员共同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果实的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普遍关心的大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农村繁荣和稳定,也是增强农村基层凝聚力和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人民公社制度废除之后,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形式、功能和途径都发生了本质变化。虽然“土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经营”的经营体制机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但也让农村集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