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提高,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成为被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事业总布局的提升,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是增强人民生活福祉必不可少的部分。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则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同时也是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之一,因此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发展进行关注与研究就有其必要性。本研究通过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对《人民日报》中的野生动物保护新闻加以考察,以变化的角度探究主流媒体在构建野生动物议题方面所产生的变化,借此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在新闻叙事策略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期望能够通过明晰这种变化趋势来对未来新闻叙事的发展方向提供一点参考价值。本文研究的问题:第一,2008年至2018年,《人民日报》中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叙述视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意义与原因是什么?第二,探究《人民日报》中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叙述主体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的作用?第三,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中新闻叙事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并探究其意义何在?第一部分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叙事视角进行考察,发现野生动物保护新闻的叙事视角从早期较为单一的全知全能视角为主,逐渐发展到有限视角的运用与全知全能视角相并列,无知视角作为补充,并逐渐受到重视,整体上表现为多种视角的综合运用。这意味着读者意识与信息观念受到强化,并且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价值的多元化。叙事视角的变化可以看作记者通过迂回而温和的方式来获取认同感。第二部分通过对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中的叙事者及记者在新闻文本中的叙事者形象进行考察。发现新闻中以当事人为主要叙事者类型增多,使新闻的交流职能得以强化;让新闻显得更加真实可靠;人物本身的情感意图得以展露,更易引发共鸣。记者报道新闻时更多地采用旁观者立场,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发声”和转述语的大量引用,能够以隐蔽的方式强化记者的观点,并且使观点更具有权威性。第三部分从新闻功能和目的的角度出发,探究叙事模式的变化。发现三种模式都在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且宣传模式的运用比例有所下降,故事模式的运用相对应地上升。并认为,野生动物保护新闻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边缘议题,通过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能够使该议题更具有贴近性,在满足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好奇心基础上让读者呼应记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对上述三部分的联系与比较,发现野生动物保护新闻报道更多的注重情感化的叙事策略,在对事件事实的说理性报道基础上,再通过情感化的叙事来形成人们的关注,引发更多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