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糖尿病(DM)动物模型并植入种植体,测量DM与正常状态下种植后血糖、骨密度、血清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含量及种植体周围骨代谢参数水平,组织形态学观察种植体周围骨整合情况,明确血清AGEs水平与种植体周围骨代谢指标改变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它们对种植体骨整合的作用,探讨影响DM人群种植体骨整合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DM患者的种植修复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实验分组及动物模型的建立选择2月龄SD健康雄性大鼠4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为糖尿病种植组(T组)、糖尿病对照组(T0组)、正常种植组(C组)、正常对照组(C0组)。DM模型组采用高糖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种植模型组于大鼠胫骨近骺端植入1.3mm×7mm纯钛种植体。2、血清学指标测定及组织学和影像学观察于建模成功后第8周处死大鼠,收集胫骨和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AGEs含量,观察血清钙、磷、骨钙素(BGP)等骨代谢参数及胫骨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变化,拍摄胫骨X线片,采用不带种植体脱钙标本硬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观察种植界面处新骨的形态和种植体骨整合的情况,分析血清AGEs水平与种植体周围骨代谢指标改变的相互关系。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至8周观察结束各组大鼠均健康存活。DM组大鼠注射STZ后血糖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组大鼠种植区创口愈合良好,种植体未出现松动,脱落,叩击声音清脆。2、血清学检测结果:与C组、C0组相比较,T组、T0组血清AGEs含量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C0组相比较,T组、T0组大鼠血清钙、磷值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C0组相比较,T组、T0组大鼠血清BGP水平明显降低(p<0.05),T组与T0组比较,C组与C0组比较骨钙素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骨质量检测结果:T组与T0组比较,血清BGP水平降低(p<0.05),胫骨骨密度降低(p<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DM大鼠骨形成减慢。X线片结果示T组、T0组胫骨骨皮质较菲薄,小范围有骨吸收现象,骨小梁变细减少,骨髓腔增宽,松质骨骨纹理稀疏变细;而C组、C0组胫骨骨皮质致密密度均匀,松质骨骨纹理粗细均匀。T组与C组种植体周围均可见低密度骨组织影像,T组较低,松质骨区较皮质骨区尤为明显,种植体骨界面间未见透射影。HE染色示T组种植体周围有炎症反应,细胞核明显增多,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大量骨巨细胞及炎性肉芽组织,种植体与骨界面周围破骨细胞活跃,出现局部骨组织吸收,松质骨区种植体表面包绕薄层骨板,且有较多区域与骨髓腔直接接触,周围骨小梁稀疏变细,骨髓腔内可见大量脂肪细胞。C组大鼠胫骨骨小梁较丰富,骨皮质较厚,干髓端以纵向排列的骨小梁为主,其间可见横向骨小梁连接。4、大鼠血清AGEs、血清BGP与胫骨骨密度间的相互关系:血清AGEs与血清BGP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33(p<0.05);血清AGEs与胫骨骨密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93(p<0.05),提示DM大鼠血清AGEs水平升高与骨形成减慢、骨密度下降密切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2型DM大鼠血清AGEs含量显著升高,种植体周围骨密度、血清BGP明显降低,胫骨骨皮质菲薄,部分吸收,骨髓腔增宽,松质骨骨纹理稀疏、变细,可能是导致糖尿病模型大鼠骨量下降、骨生物力学改变、种植体骨整合减少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