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助学金政策是党和政府为解决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而提供无偿资助的一项促进教育公平和保障每个公民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关怀。民族院校在实施高校国家助学金政策时,既面临与其它高校实施其政策的共性问题,又有其差异性。 本研究通过梳理我国高校助学金的演变历史,总结其设立以来所取得的成效,运用公平理论与目标激励理论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视角,以G民族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揭示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如贫困大学生认定制度的不完善、国家助学金评选程序存在漏洞以及监管制度缺失的困境与难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如高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存在问题发现的滞后性、实施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弱化、贫困生认定的复杂性以及监管不到位等,并建议从加强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政策实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全民院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机构建设、建立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机制、完善国家助学金规范化的评选制度、建立健全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诚信机制、加强对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实施全过程的监督以及探索建立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者失信的追责机制等途径完善我国民族院校国家助学金制度,从而提高国家助学金的使用效率和资助的精准性,有效释放和发挥国家助学金的资助育人功能,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促进其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