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资是上市公司重要的财务活动,公司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筹集运营所需的各种资金。良好的投资者保护能够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帮助投资者树立投资信心,从而提高投资者参与公司投资的积极性,帮助上市公司顺利完成融资目标。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较晚且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执法力度不强,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利益受到侵害的行为时有发生,投资者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现有研究表明,不同公司在投资者保护执行上的差异会影响公司的外部融资行为,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权益资本成本,却鲜有提及投资者保护对债务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而银行长期借款作为上市公司一种重要的债务融资来源,探讨投资者保护水平对其成本影响的研究就更少了。那么,上市公司银行长期借款成本是否会受到投资者保护执行差异的影响呢?如果有影响,其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是什么?在我国特有的产权制度背景下,二者的关系是否因上市公司的产权差异而有所不同?上述问题有待深入探讨和实证检验。论文立足于银行信贷融资市场,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两个角度对投资者保护对银行长期借款成本的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并基于产权分组,进一步考察二者的影响关系是否因上市公司产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首先,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进行文献梳理。其次,运用相关基础理论分析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对银行长期借款成本的影响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假设。然后,设计论文的实证研究模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筛选后的2011—2016年沪深两市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验证上市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对银行长期借款成本的影响关系,并依据产权性质对研究数据样本进行分组,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关系是否会因上市公司产权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上市公司获得较低成本的银行长期借款。相比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产权性质为国有的上市公司获得的银行长期借款成本较低。基于产权分组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投资者保护水平对银行长期借款成本的影响效果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国有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会削弱投资者保护带来的信号显示效果。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重视公司投资者保护水平、营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和正视民营企业的信贷歧视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