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体,随着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不断增加逐渐增加,将长期存在。本文在回顾己有研究的基础上,以A村的留守儿童为例,旨在探讨留守儿童在社区层面社会资本的情况以及产生机制。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16名留守儿、6名非留守儿童、5名成年人的结构访谈、非结构访谈、参与式观察的方式收集数据,并遵循质性研究资料处理办法对所收集的材料进行处理。本文分析了A村儿童们在社区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社会网络、规范、信任中的情况及产生机制。在社会网络方面,留守儿童的横向和纵向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的关系相当复杂,同样是因代际传递,横向社会网络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资本的影响几乎可以不见,而纵向社会网络却能够产生出较为明显的差异,即使其他的成年人对留守儿童并无偏见,但缺乏父母的陪伴使得留守儿童在非正式场合扩展纵向的社会网络时总有一种“怯”的心理的存在,而在正式的场合中如师生关系,上层通过精力的倾斜、主动沟通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而在其他方面尤其是朋辈关系中,留守与否对于儿童扩展社会网络并无明显的影响;在规范方面,传统文化、平等的参与网络、代际传递是A村儿童互惠合作规范的产生的三个原因。传统文化的要求为社区社会资本的产生提供了历史依据,给人们提供了可以遵循的规范理论方向;平等的参与网络为社区社会资本的产生提供了实践条件,通过给予网络成员内不断参与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博弈次数,从而促进互惠性为与规范的产生;而代际传递成为了社区社会资本产生的催化剂,为儿童提供了一套权威的依据与引导。相较于A村的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互惠合作规范上并无太大区别;在信任方面,相较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信任的来源方面在朋辈群体并无太大差别,而对于同村成年的信任度较高,A村留守儿童信任的形成路径如下:首先与其朋辈及村内成年人进行持续的互动获取认知信息;其次,经过选择组成固定的小群体,小群体为信任的产生提供了培育平台;最后在群体中继续互动将认知沉淀成情感,并固定下来变成信任。最后,论文从社会资本的类型:桥梁社会资本和纽带社会资本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A村留守儿童的纽带社会资本和桥梁社会资本是相互联系的;A村留守儿童的纽带社会资本和桥梁社会资本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网络、信任及互惠合作规范的基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同处在A村的社会网络下,所受到的社区层面的纽带社会资本和桥梁社会资本与非留守儿童并无较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