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的待访对象辨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grandp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夷待访录》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政治哲学。然而,学术界对《明夷待访录》是等待清王朝的君主还是汉族君王来访,尚无定论。学术界讨论《明夷待访录》的待访对象尽管得出了不同结论,但观其论证过程和所持依据,主要有三种,笔者对此要一一辨析:一是把《明夷待访录》书名中的“明夷”和《题辞》中“夷之初旦,明而未融”的“明”简单理解为“明朝”,“夷”等同为满清政权,并由此推断黄宗羲是在强调华夷之辨。实际上,“明夷卦”和“夷之初旦,明而未融”是指若处于一个险恶的境遇,人不仅要执著于自己的追求,也需要善于避其锋芒,明哲保身。因此,二者的原意是指导人在特殊条件下如何为人处事,与“夷夏之辨”没有直接的关联。二是根据“箕子之见访”一语判断黄宗羲是等待清朝君主的访问。箕子待访的是通过革命推翻其宗国,弑其国君的“西夷”周武王。王冕待访的是推翻蒙元政权的汉人朱元璋。就种族而言,二人待访的指向截然相反。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同时运用这两个典故,说明他不是刻意通过这两个典故来隐喻他的待访指向。实际上,箕子和王冕待访的根本目的相同,都是以“万民”为重;二者的处境遭遇也相同,都怀才不遇。黄宗羲与二人的处境、遭遇及志向、理想十分相似。黄宗羲开门见山地运用这两个典故,并用“明夷”卦来给《待访录》命名,应该只是表明黄宗羲希望他人了解他之艰难处境的良苦用心,并非刻意用此表达他的待访对象。三是有些学者认为,在黄宗羲看来,明朝还有复兴之可能。甲申之后,黄宗羲义无反顾地追随南明鲁王,参加抗清复明的斗争。但被奸党把持的南明朝廷毫无匡复之意。至康熙初年,南明诸政权都遭受到了毁灭性地打击,因此黄宗羲认为复明无望,这从他在《明夷待访录》中屡次表现对代明而兴的清朝这种既成事实的承认,也可以看出来。黄宗羲待访的“后王”是清朝君主。从黄宗羲在《留书》和《明夷待访录》中对清廷的称谓之变化,从他同时代及后世的人对其书和其人的指责,从清王朝统治的合法性——“人主受命于天”的天命观和统治的合理性——“后之圣王安富天下”的帝王使命感,从他最初强调夷夏之辨到从文化上认同清朝,从他对二十年后进入盛世时期的预测与印证,可以看出黄宗羲的待清访问是无疑的。虽然黄宗羲待访的是清朝君主,他也有极强的“传道”“济民”之“职志”,但是他不能直接出仕清室,也不能公开直言他是等待清君的访问,因为他还有很深厚的故国之情,对父、母的孝道,与师、友的情义和对气节之荣的向往等情感负担。黄宗羲没有彻底摆脱这些情感的束缚,实现对清朝的“情感认同”。此时,情感成为一种既定的力量和限制的给定,与“理性认同”发生着激烈尖锐的冲突,使黄宗羲的每一次抉择不但不能随心所欲,相反是非常艰难的。
其他文献
吉米·卡特(Jimmy Carter)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视人权的总统,他把促进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与此同时,作为美国重要盟友的菲律宾,却在费迪南德·马科斯(Ferdinand Ma
纵观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历史,我们分明感觉在乡村治理的背后是封建国家与宗族社会之间的博弈,在这场博弈中清晰地折射着传统封建国家的“乡治”理念,主要表现为“大一统”思
本文主要是就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中期,基督教在山东所办中学发展情况,做一简单梳理。并选择了青岛八中、十一中,潍坊二中和济南五中四所学校为例,重点探讨教会中学在九十多
民地是奉天地区一种重要的土地类型,它在清代奉天地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总体而言,当今奉天地区民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种民地类型进行定性研究方面,本文以《皇朝建业初基
金属铁离子和钼离子溶液改善稠油的性质,其目标在于降低原油黏度,改善原油品质(降低沥青质和硫的含量,提高API重度),提高原油在油藏中的流动能力。其中,铁离子和钼离子的质量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灾害不断,广大下层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迫切需要社会的救助。慈善组织在救助穷苦民众、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有重要作用。常州作为东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