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后果研究——以甘青宁为例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0525w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流动是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移动。当前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主要表征为劳动力的外出务工经商等非农性就业行为。就流动的量而言,呈现出汹涌之势;就流动的质来看,尚存诸多不合理之处。频繁的社会流动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研究社会流动的后果一直是国内外学界十分关注的课题,特别是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流动后果的研究,有助于引导该地区乡村社会流动的合理、有序运行和实现区域乃至城乡协调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理论意义。   本论文以甘青宁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民族地区的乡村社会流动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人口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乡村社会流动对流出地和流入地产生的经济后果、政治后果、文化后果和社会后果。在分析中,试图扭转许多对于乡村社会流动的偏见,客观、辩证地分析其正向和负向后果、显性和隐性后果。   研究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内社会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巨大推力的同时,也造成流出地农业从业群体弱化、新农村建设主体萎缩等问题;在外出流动中,农村劳动力在见识增长、能力提高的同时,因自身素质的比较劣势和社会固有的制度壁垒,造成政治利益难以保障、身份地位转化滞后等问题;社会流动过程中,多元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使得乡村社会成员的婚姻家庭及教育等观念的变迁加快,同时也因主体蚀化使得传统文化承继问题凸现;流动劳动力因生活的不确定,很难产生对城市社区的认同。诸多方面显示,对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乡村社会流动是一把双刃剑,引导社会合理、有序进行是必要且重要的,其合理的取向应定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上来。
其他文献
新疆是我国民族成分众多、跨界民族多、自治地方多的一个省区,也是我国民族问题最为复杂、民族关系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目前,在新疆民族关系研究中,学者们分别从民族关系本身的
实现各民族的交融一体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民族互嵌”不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在民族尚未消亡之前,它是一个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动态概念,不同
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内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更新教
期刊
我国有着诸多的少数民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的日益强盛,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新疆是一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