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CNSLBP)(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CNSLBP(气滞血瘀型)提供较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次试验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针灸科门诊和住院部经系统诊断符合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气滞血瘀型)患者纳入共60例,采用单中心临床随机双盲研究,分为浮针治疗组,电针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参照符仲华《浮针治疗手册》中腰痛病的浮针治疗方法,对照组根据2016年十三五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及《腰痛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关于慢性腰痛病气滞血瘀型的治疗方法选取腰背、四肢部腧穴(取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阿是穴、委中)均为双侧取穴,消毒后,选取适当长度针灸针进行针刺,得气后于双侧肾腧、双侧气海穴、穴位针灸针连接韩式电针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0Hz进行治疗,每次治疗时间30min,两组治疗时间均为隔日1次,1周1个疗程。并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以及4周、1月(随访)观察并记录VAS评分、ODI指数评分、JOA评分及治疗4周结束后中医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符合诊断标准者63例,治疗过程中因其他原因有3例先后退出本次研究,其中浮针治疗组32例,脱落2例,电针对照组31例,脱落1例,最终共有60例纳入临床观察,每组各30例;(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在年龄、性别、病程、VAS、ODI、JOA评分上比较上,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两组在治疗2周后、4周后、1月后随访期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均有降低,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估治疗(JOA)分数方面均有上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均有效。(3)组间比较:治疗2周的VAS、ODI、JOA评分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评分均有降低,浮针组低于电针组,JOA评分方面,高于电针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浮针组短期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临床疼痛症状近期疗效优于电针组,治疗4周及1月后随访比较,VAS、ODI、JOA评分两组的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说明两组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远期疗效相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且P>0.05,说明浮针治疗法在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总体临床疗效上与电针相当。结论:浮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在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均有明显效果,浮针治疗法在短期内更为有效改善慢性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的疼痛及功能障碍,远期疗效与电针组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