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及层厚对铜/铝纳米薄膜拉伸性能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na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铝薄膜具有高强度、耐腐蚀以及良好的导热导电等优良特性,在微纳机电系统以及航空航天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关于铜/铝薄膜力学性能的研究对铜/铝薄膜的实际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铜/铝薄膜界面扩散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本文也研究了铜/铝双层膜以及多层膜的力学性能以及在原子尺度下塑性变形行为。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1)研究保温温度和保温时间对铜/铝薄膜界面扩散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拉伸温度对铜/铝薄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铜原子扩散到铝薄膜的数目比铝原子扩散到铜薄膜的多,铜原子能扩散到铝薄膜的深处,铝原子只在界面处扩散,铝原子的扩散系数比铜原子的扩散系数大。当保温温度较低时,铜铝原子扩散较少,当保温温度升高到800 K时扩散较好。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过渡层厚度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保温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当保温1.2 ns时,铜/铝薄膜的力学性能最佳。拉伸温度会影响铜/铝薄膜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随着拉伸温度的降低而增大。(2)铜/铝双层膜单轴拉伸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层厚的减小,屈服强度先增大后降低,屈服强度的临界尺寸是7 nm。除此之外,我们研究了不同层厚的铜/铝双层膜在原子尺度下的塑性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当铜/铝双层膜的层厚小于7 nm时,铝薄膜和铜薄膜在塑性变形中主要形成了内禀层错。当铜/铝双层膜的层厚达到临界尺寸也就是7 nm时,铝薄膜中主要形成了孪晶,铜薄膜中形成了复杂的堆垛结构,这种结构明显的提高了薄膜的强度。当铜/铝双层膜的层厚增大到17 nm时,铝薄膜中主要形成了内禀层错,铜薄膜中主要形成了为4层的六角密堆结构。此外,随着铜/铝双层膜层厚的减小,压杆位错的密度先平稳变化然后急速增大后降低。当铜/铝双层膜的层厚达到临界点(7 nm),压杆位错的密度达到最大值。(3)铜/铝多层膜单轴拉伸的研究结果表明:铜/铝多层膜的屈服强度显示明显的尺寸效应。随铜/铝多层膜层厚的增加,屈服强度呈现出先是增大后降低的趋势。此外,并对铜/铝多层膜在塑性变形过程中位错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铜/铝多层膜在塑性变形中主要形成了内禀层错和孪晶。层厚为10 nm的铜/铝多层膜的压杆位错的数目达到了最大值,这定量地验证了层厚为10 nm的铜/铝多层膜的屈服强度达到了最大值的模拟结果。
其他文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只有融入社会生活,使之日常化、 具体化、 形象化、 生活化, 才能为人们所感知、 领悟, 进而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度融
过去几年,由于经济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软硬件教学设施、学生整体素质、纪律观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水平较低,提升了高职院校预防和
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和拓展,英语味觉词成为了典型的多义词,其词义演变的规律为:由味觉感知义向听觉、视觉、嗅觉、心理等其他感知义拓展;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英语味
应用物理模型试验对小浪底水库运行初期的泥沙输移和河床变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预测,结果表明水库运用初期基本上为异重流排沙;库区干流淤积形态为三角洲且不断向下游推进;支流
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人们开始了对清洁新能源的探寻,而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其能量转换率高、零污染排放、运行噪声低等优势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然而,由于生产成本偏高等因素,燃料电池系统难以大范围应用。空气增压系统,作为燃料电池阴极供气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寄生功耗较大,约占燃料电池辅助功耗的80%,其性能直接影响燃料电池系统效率。因此,本文设计了一套低功耗的燃料电池车用空气增压系
局部放电是指因绝缘系统电场分布不均,导致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在局部区域中产生未贯穿绝缘材料的放电。电力设备的局部放电是绝缘材料劣化的征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大规模的的电力事故。为了预防此类事故的发生,针对电力设备局部放电检测的问题,本文结合传统的超声波检测法与紫外光检测法,提出一种声光联合的检测方法,并基于该方法研究并实现了一套可以正常使用的装置。经实测,该装置能够完成10m以内的电力设
中国已经持续多年成为世界上汽车销量最大的单一市场,到2019年底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6亿辆,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保有量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售后市场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已经开始打破了传统的4S店维保模式,中国独立售后市场相对欧美起步晚,虽然一直以来的发展比较混乱,没有形成稳定的商业秩序,但是自2015前后以来许多资本和技术的结合创建了新的商业模式,经过多次商业模式的创新尝试,投资者开始回
为揭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与气候变化对元江流域径流的影响,在元江流域,采用SWAT模型,设置不同情景定量分析LUCC和气候变化二者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并结合RCP4.5和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