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篇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于一体的产业经济学论文。论文的目标是综合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规模与收益不相协调、资金投入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存在弊端以及产业化要求日益明确等现实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着重从产权结构调整、定价机制和政府规制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论文的成果既充实了媒介产业化理论,也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改革实践有所裨益。论文分析与研究的出发点是有线电视产业的属性随着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是会有变化的,变化的趋势是:对其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的认识更加深入、由纯公共产品向准公共产品转变、产品和服务越来越丰富、自然垄断特征先减弱后增强、有线电视网络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此导致了有线电视产业的产权结构需要随着网络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有线电视产业的定价需要具有层次性、竞争性和动态性,有线电视产业的政府规制需要逐步引入竞争机制。此外,产业中企业的产权与制度以及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与竞争也为有线电视的产业化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论文根据主题做了如下工作:(1)归纳和评述了与有线电视产业化有关的基本理论;(2)论证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中产权结构适应性调整的方案;(3)探讨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动态价格机制;(4)探讨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规制与竞争机制;(5)分析了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制度性约束因素、产业性约束因素以及利益集团的影响;(6)分析了国内外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路径和趋势。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是:1.有线电视产业具有双重属性,在其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在节目生产(制作)、播出、传输等环节被同等程度地对待,对于新闻等政治性极强的节目生产(制作)及其播出,应侧重于政治属性的考虑,而其他不强调政治性的节目生产(制作)及其播出,还有网络传输等环节,则应侧重于其经济属性的考虑。2.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公共产品性质的考察中,从动态的角度提出有线电视传输技术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其纯公共性日益减少、准公共性逐渐增加的过程。由此得出在有线电视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调整政府与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对比,并在产品定价中充分考虑到其准公共产品的性质。3.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的研究中,根据技术和需求的不断变化会造成成本函数改变的理论,提出有线电视产业的自然垄断特征会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变化过程,有线电视应该逐渐地作为可以引入适当竞争的产业来看待。4.在对有线电视产业的产权结构的研究中,认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具有与国外不同的产权结构形式。根据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产权缔约理论,分析了中国有线电视产权整合过程中的结构性冲突,提出必须依靠资本的运作,靠产权的缔约才能够实现网络整合。5.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定价机制的研究中,根据垄断与竞争市场上消费者福利的损失情况,提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过程中应该从垄断定价逐步过渡到竞争性定价,同时把有线电视的产品和服务总结为新闻政治类、公益科普类、商业娱乐类等,对不同类别的有线电视产品和服务需要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实行分类价格规制。6.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政府规制的研究中,通过比较发达国家与我国有线电视规制问题上的差异,提出发达国家有线电视放松规制是在其规制较为科学完善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力量的过程,而中国有线电视所面临的规制却是完善政府监管程序,并引入市场力量的过程。7.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制约因素的研究中,从有线电视的制度性约束因素、产业性制约因素以及利益集团多重博弈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考虑,其中在对有线电视制度性约束因素的分析中,采用了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区分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有线电视产业化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目前在国内尚属独特。8.在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路径与趋势问题的研究中,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将发达国家与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路径和趋势做了对比,并提出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化的趋势是网络硬件建设标准的国际化以及网络传播内容的民族化,这个结论将对中国有线电视产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逐步关注民族内容的生产与制作,将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节目作为有线电视强大支撑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