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隐喻性广告标语翻译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标语在当今社会几乎无处不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向标语受众传递更多更为有效的信息,标语策划者在其广告中大量运用隐喻这一手段。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意义与真理的基石。戴维森认为任何一种隐喻意义都应与字面意义保持一致。事实上,隐喻中蕴藏着某种隐喻无法捕到的东西。我们是无法将隐喻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与描写、认知成分区分开。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翻译的隐喻性广告标语还有可能吸引标语受众的注意力吗?本文从分析奈达的对等理论着手,总结出该理论对广告标语中的隐喻翻译的指导意义。该文致力于研究奈达的对等理论是如何作用于隐喻性广告标语的翻译并使标语受众捕获到准确的信息意图。 在第一章中,作者论述了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然而,隐喻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将隐喻中描写成分所发挥的重要认知作用通过译文传给接受者是译者面对的关建问题。奈达指出,将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和领会的方式,同译文接受者理解和领会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出译文是否获得隐喻所赋予的洞察力。第二章提出了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并指出隐喻性广告标语翻译是否得当,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读者对象、文化、翻译目的等。第三章中,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实证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指出针对不同的隐喻性广告标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是获得与原文功能对等的译文的必要保证。最后一章对全文做出总结。 作者通过对隐喻性广告标语的观察,结合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提出不同的人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对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隐喻性广告标语时,应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吸取奈达的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二者的精华,使译文接受者能够做出与原文读者的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
其他文献
双宾语结构,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高频使用的语言现象,因其自身的特性,即一个动词同时带两个宾语,近年来一度为研究者所青睐。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运用相关领域的理论框架给这
本文探讨了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习得者的输入方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别对非英语专业文科和理科学生(共262人)进行调查,区分他们不同的英语输入方式,
大量的研究发现,学习者的个人因素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决定着外语学习的成功与否。关于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风格,学习
自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各行各业在 “互联网+”逻辑下开展了诸多实践活动及学术研究,传媒行业掀起了“互联网+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升级风起云涌,O2O线上与线下互动生机勃勃,应用创新与用户体验如火如荼。在新的传媒环境下,传统媒体无疑受到了严重的考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也为传统媒体发展指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本文以俄语评价范畴的理论为基础,以谓词为中心,对评价意义在俄汉语句法结构中的具体表现手段进行描述、分析和比较,力图阐明俄汉语评价句在语义、结构上的异同。 主
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今的阅读方式已进入移动媒体的阅读时代。移动媒体终端不仅仅是人们用来联络、交流的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新形式,用户可以进行信息获取
  本论文讨论当前电子科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二语即英语写作问题。作者首先就当前的写作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英语写作教学史上一系列相关教学方法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并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