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告标语在当今社会几乎无处不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或空间向标语受众传递更多更为有效的信息,标语策划者在其广告中大量运用隐喻这一手段。隐喻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意义与真理的基石。戴维森认为任何一种隐喻意义都应与字面意义保持一致。事实上,隐喻中蕴藏着某种隐喻无法捕到的东西。我们是无法将隐喻中的情感、审美因素与描写、认知成分区分开。在这种情况下,经过翻译的隐喻性广告标语还有可能吸引标语受众的注意力吗?本文从分析奈达的对等理论着手,总结出该理论对广告标语中的隐喻翻译的指导意义。该文致力于研究奈达的对等理论是如何作用于隐喻性广告标语的翻译并使标语受众捕获到准确的信息意图。
在第一章中,作者论述了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然而,隐喻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如何将隐喻中描写成分所发挥的重要认知作用通过译文传给接受者是译者面对的关建问题。奈达指出,将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理解和领会的方式,同译文接受者理解和领会译文的方式进行对比,可以评估出译文是否获得隐喻所赋予的洞察力。第二章提出了评判翻译质量的标准,并指出隐喻性广告标语翻译是否得当,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读者对象、文化、翻译目的等。第三章中,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实证方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指出针对不同的隐喻性广告标语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是获得与原文功能对等的译文的必要保证。最后一章对全文做出总结。
作者通过对隐喻性广告标语的观察,结合奈达提出的翻译理论,提出不同的人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经验与知识水平,对喻体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隐喻性广告标语时,应根据需要灵活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吸取奈达的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理论二者的精华,使译文接受者能够做出与原文读者的体验十分接近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