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粘塑性自洽模型的镁合金材料塑性变形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tc6493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镁合金广泛用于汽车行业中,以实现轻量化节约能耗等。在室温下,有限数量的滑移系在镁合金的变形过程中是活跃的。孪生作为另一种对塑性变形有较大贡献的变形机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密排六方晶体结构(HCP)的对称性较低,镁合金与钢、铝合金等具有立方晶体结构的金属相比具有较低的延展性。本文利用VPSC模型进一步研究了镁合金的变形行为,包括镁合金的轧制板材、挤压的棒材以及掺有稀土元素的镁合金,并且应用PTR和TDT两种孪晶模型来描述镁合金的孪生行为。对单轴压缩和拉伸条件下的塑性变形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结合织构的演化情况进行深分析。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基于VPSC-TDT模型对AZ31B镁合金的变形行为研究得到在单轴拉伸条件下,随着应变的增大,基面的滑移相对开启率有明显的降低趋势,而柱面滑移的开启率稳定增高。锥面滑移的活性一直很低,仅在较小尺度塑性应变下(0~2%左右)起到作用。拉伸孪晶的相对开启率随应变的增大而稳定增加,并随RD-TD的旋转角度的增大而略有降低。在单轴压缩条件下拉伸孪晶的体积分数会一直增加,直到塑性应变达到9%后才会平稳,大体上不同加载路径下的孪晶体积分数遵循的顺序为:TD>45°>RD。孪生是导致平面内压缩R值为负的主要原因。研究的{10-12}孪晶边界引起的额外硬化对锥面滑移的潜在硬化硬化系数有着重要影响,当孪晶耗尽时对其应力整体上会有6.8%~7.3%的影响。。通过改变加载方向,系统地比较了应力-应变曲线、变形机制的相对开启情况、织构演化和R值。该模型较好地捕捉到了镁合金板材的拉伸/压缩不对称、孪晶激活时的应力-应变曲线、负R值等各向异性特征。通过模拟Mg单晶的演化过程,发现HCP晶型结构和镁板材的取向分布均与各向异性有关。变形孪晶的极性导致了强烈的拉伸/压缩不对称。(2)应用不同自洽模型对AZ31B镁合金板材力学行为的预测,对于AZ31B板材,Affine模型的预测能力以及适用性是最好的,其次是Neff模型。Secant模型虽然在RD和TD方向的单轴拉伸/压缩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接近,但其预测的R值与实验相差较大。Tangent模型预测的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最多,尤其在模拟ND方向的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在数值模拟过程中不考虑织构演化的情况下,预测的r值仍然随应变而变化,对于Affine模型预测的结果中,其R值在3%应变后就近似为常数。而在Secant模型模拟的结果中,R值在应变4%后有减小的趋势,并且整个过程中预测的R值过高。(3)多晶体粘塑性模型能够较好的预测ZEK100镁合金板材力学行为,ZEK100性能的一个特征是,在横向拉伸载荷(TD T)作用下,首次屈服就会伴有孪生。结果表明,与RD和45°方向的拉伸相比,TD样品的后续加工硬化行为更强。在面内拉伸时,其屈服应力随RD向TD方向的改变而降低,在面内压缩时,其屈服应力几乎不会受RD向TD方向改变的影响,且应力-应变曲线呈“S”型。与RD方向加载相比,在TD中施加压缩加载时,ZEK100薄板在给定应变下的应力较低,对于面内加载流动应力有:RD>45°>TD。ZEK100板试样具有较强的平面内各向异性,屈服强度较低,硬化率较高,且随着RD向TD方向的改变延性增加。与RD中观察到的强不对称相比,TD中屈服应力(强度差)的拉压不对称性较低。在单轴拉伸中,加载速率从0.001s-1到100s-1,其变形后的织构的强度是逐渐降低的,即加载速率的增大会弱化变形后织构的强度,而压缩变形后的织构强度会随着加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强。(4)在研究挤压AZ31B镁合金的变形机制过程中,使用了两种孪生模型PTR和TDT。这两种孪生模型所预测的结果都符合实验所测数据。沿ED方向的拉伸变形过程中,孪生机制的作用较小,由于滑移为主导的变形机制使得两种孪生模型预测的结果相差不多。对于压缩变形,不同的孪生机制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会有明显的不同。TDT模型预测的流动应力稍高于实验值,PTR模型预测的流动应力稍低于实验值。对于变形前的初始织构,其大量的晶粒c轴取向主要垂直于ED方向分布。在较大的塑性变形下(s>10%),TDT和PTR预测的织构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小应变下,织构演化就会存在较大差异。TDT孪晶模型能够很恰当地描述晶粒在变形过程中的旋转情况,而PTR孪晶模型所预测的织构在3.72%应变之前几乎是没有晶粒的c轴转向加载方向(ED方向),该结果主要由PTR孪晶模型仅考虑每个晶粒中最易开启的孪晶系所导致。
其他文献
定量可视化地确定复杂孔隙地质材料内部三维应力场的分布和演化,对解决地质、矿业、土木等工程领域中应力主导的材料内部变形、裂纹扩展、渗流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天然岩体中复杂孔隙结构内部的三维应力场严重影响着煤炭开采时采动应力场的分布、石油开采中孔隙压力的变化、页岩气开采时渗透性的改善等;岩土工程中深埋隧道、硐室等地下工程的长期稳定与安全与其围岩中高应力集中形成的损伤区直接相关。从本质上讲,孔隙地质材
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公元前202年—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无论从服装、饮食、信仰以及音乐上都对中原大陆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甘肃、新疆,中亚、西亚的音乐风格与中原内地的江南婉约缱绻的音乐风格以及西北苍凉辽阔的音乐风格音乐大为不同,因此在近现代的竹笛音乐作品的创作中,很多优秀的音乐
我国是一个能源需求大国,在发电供热方面煤炭是主要的能源。从煤炭的开采地域来看,最近几年华东、华北地区的煤炭开始出现萎缩,且开采深度和难度加大。随着西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快及对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煤炭开采开始向西部转移。从储量上来,西部煤炭资源总量占全国的64.8%,2018年的生产产能为15.13亿万t,占全国的43.34%,因此布局西部煤炭开采是大势所趋。我国西部地区赋存有大量20m以上特厚煤
吉林省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赋煤区,其中古近纪是吉林省最重要的成煤时期,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东半部。珲春盆地位于吉林省珲春市境内,是吉林省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本文结合煤岩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等学科知识对珲春盆地古近纪煤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珲春煤中矿物质的富集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珲春八连城矿区煤主要为低灰分、高挥发分亚烟煤;板石矿区煤主要为中灰分、高挥发分亚烟煤;富强矿区煤主
针对特厚煤层,采用综放开采技术是实现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方法之一。顶煤在到达放煤口时及时垮落和充分破碎是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针对急倾斜特厚煤层,由于顶煤硬度大,工作面短,顶煤受到的夹制作用大,自然破碎效果差。采用水平分段法超前工作面爆破弱化顶煤,再进行综采放顶煤开采回收顶煤,是解决急倾斜特厚煤层顶煤难以垮落的有效方法。本文针对青海江仓一号20#急倾斜特厚煤层,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了解岩体的应力状态,地应力测试越来越受到重视。Kaiser效应测地应力因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获得广泛的研究,但有关钻孔岩芯Kaiser效应机理与应用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为此,本文针对钻孔岩芯Kaiser效应地应力测试,首先借助Griffith微裂纹模型,分析Kaiser效应方向独立性,进而采用实验室试验探讨循环路径、循环峰值和围压等对Kaiser效应的影响,
本文以林西矿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项目为背景,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展开了研究。针对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差、容易下沉,料浆管道输送需要添加悬浮剂提高矸石颗粒可浮性这一现象,分别建立了球形矸石颗粒和立方体矸石颗粒力学模型,分析了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沉降规律,总结了影响矸石颗粒悬浮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提高煤矿高浓度胶结充填料浆矸石颗粒悬浮性的两种方法,并从理论上推
本文以典型新疆高碱煤为原料,通过化学溶剂萃取的方式定量分析了高碱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赋存形态;同时采用先进的X射线和核磁共振原位分析技术,全面深入揭示煤中碱性金属元素的原始物化特性。此外运用实验室规模的加压固定床高温热解/气化反应装置来模拟工业鲁奇炉运行过程煤转热转化特性,着重分析了原煤热解及煤焦气化过程中腐蚀性碱金属及碱土金属的迁移、释放和界面沉积行为,从而揭示碱性金属元素的高温热演变特性;同时还
自从1991年,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简称CNT)被日本电镜学家Iijima首次发现以来,因其具有巨大长径比和比表面积的几何结构特点,使其在力学、热学和电学等性能上表现的异常优越,从而迅速成为众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也很自然的当作理想增强体而被引入到先进复合材料中,从而制备出性能更加优越的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Nanotube-Reinforced Composi
深部煤体的赋存环境具有“高地应力、高温、高渗透压”的“三高”特征,同时深部开采中煤岩体还具有强扰动和强时效的工程响应。“三高”特征在采掘活动中显著影响煤体渗透率的变化,而开采扰动形成的采动裂隙能够有效提高煤层渗透率。因此掌握多场耦合影响和开采扰动下深部煤体渗透率的演化规律对于防治深部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实现煤与瓦斯共采等技术来说至关重要。目前,煤体渗透率研究的先进成果主要集中在煤层气抽采方面,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