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一部分 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大鼠基底节区传出通路功能变化的研究 目的:检测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大鼠模型基底节区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上PPE mRNA、PDyn mRNA和NGFI-B mRNA基因的表达。结合大鼠行为学的变化,初步探讨基底节区环路功能变化与LID形成间的关系。 方法:6-羟多巴胺(6-OHDA)脑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然后每天一次给予复方左旋多巴(10mg/kg/d)腹腔注射治疗28天,诱发异常不自主运动(AIM)建立LID大鼠模型,观察其行为学特点。随机选出复方左旋多巴治疗8天后出现AIM的PD大鼠,于第9天开始在L-dopa治疗前15min分别加用SCH23390(1mg/kg/d)和氟哌啶醇(1mg/kg/d)腹腔注射治疗直至第28天。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并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大鼠损伤侧纹状体区PPE mRNA、PDyn mRNA和NGFI-B mRNA基因表达的变化。 结果:经慢性间断性复方左旋多巴治疗后,80%的PD大鼠出现与合并LID的PD病人临床表现相似的异常运动,主要表现为损毁对侧肢体运动障碍,轴性肌张力障碍和口面部运动障碍和对侧旋转行为。经SCH23390治疗后的大鼠,其AIM评分显著下降,而氟哌啶醇治疗后,AIM评分无显著改变。 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区PPE mRNA的表达量:PD组(1.52±0.2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97±0.28)、LID组(1.65±0.23)、SCH23390组(1.62±0.69)和氟哌啶醇组(1.58±0.73),其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Dyn mRNA相对表达量:LID组(1.80±0.28)显著高于PD组(0.95±0.31)和正常对照组(1.26±0.36)(均为P<0.05),氟哌啶醇组(1.69±0.92)显著高于SCH23390组(0.98±0.39)(P<0.05),SCH23390组明显低于LID组(P<0.05);NGFI-B mRNA的相对表达量:LID组(14.98±0.43)高于PD组(11.38±1.02)和正常对照组(8.3±0.67)(P<0.05),SCH23390组(14.26±0.69)与LI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氟哌啶醇组(18.01±0.73)分别显著高于LID组和SCH23390组(P<0.05)。 结论:LID的形成与长期左旋多巴治疗后纹状体区传出通路上的长期适应性改变及两传出通路间功能的失衡有关,其中直接通路上NGFI-B和PDyn基因表达的上调和该通路活性的增高起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 NMDAR表达变化与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间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LI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纹状体谷氨酸NMDA受体NR1、NR2A和NR2B亚单位在突触部位的转运、定位和磷酸化修饰变化。 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羟多巴胺脑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然后每天一次给予复方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28天(10mg/kg/d),诱发异动症建立LID大鼠模型。随机选出复方左旋多巴治疗8天后出现AIM的PD大鼠,于第9天开始在L-dopa治疗前15min加用SCH23390(1mg/kg/d)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治疗至第28天,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方法分别分离出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的组织匀浆和突触小体,用免疫印迹技术分别检测两者中NR1、NR2A和NR2B亚单位蛋白表达的变化,同时检测各组大鼠组织匀浆中p-NR1(Ser896/897)和p-NR2B(Tyr1472)的蛋白表达变化。 结果:NMDA受体的NR1、NR2A和NR2B亚单位在各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组织匀浆中蛋白表达量均无显著改变(P>0.05)。在突触小体中的蛋白表达量:NR1亚单位在各组间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NR2A亚单位在PD组显著高于其他四组(均为P<0.05);NR2B亚单位在PD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在LID组则显著高于PD组和SCH23390组(均为P<0.05),但LID对照组与LI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损伤侧纹状体组织匀浆中p-NR1(Ser896/897)和p-NR2B(Tyr1472)的蛋白表达量:在LID组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D组和SCH23390组(均为P<0.05),但与LID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长期间断性左旋多巴治疗过度活化多巴胺D1受体介导的直接通路,诱发NR2B亚单位向纹状体突触部位的转运、定位增多和NR1(Ser896/897)丝氨酸磷酸化修饰与NR2B(Tyr1472)亚单位酪氨酸磷酸化修饰的异常增强,导致NMDA受体功能改变,皮质纹状体谷氨酸突触可塑性发生变化,从而诱发了LID的形成。 第三部分 CDK5在左旋多巴治疗诱发的异动症形成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CDK5的蛋白表达变化及DARPP-32不同位点(Thr75和Thr34)的磷酸化修饰变化情况,探讨CDK5在直接通路过度活化和LID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羟多巴胺脑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然后以复方左旋多巴(10mg/kg/d)腹腔注射治疗28天诱发异动症建立LID大鼠模型。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第28天的LID大鼠,以选择性CDK5拮抗剂Roscovitine(50nmol/1μl)纹状体内注射治疗一次,12小时后继续左旋多巴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损伤侧纹状体区总DARPP-32和CDK5的蛋白水平及DARPP-32的phospho-Thr75位点和phospho-Thr34位点磷酸化状态的变化。 结果:左旋多巴治疗第28天成功的LID大鼠模型平均AIM评分为24.8。Roscovitine治疗组大鼠的AIM明显减轻,其第28天AIM评分显著低于LID组(P<0.05)。而LID对照组大鼠AIM评分与LID组大鼠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区CDK5的蛋白表达量PD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LID组显著高于PD组、非LID组和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经Roscovitine治疗后CDK5表达量显著下降,低于LID组(P<0.05),而Roscovitine对照组与LI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大鼠损毁侧纹状体内总DARPP-32蛋白表达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损毁侧纹状体区Thr34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的蛋白表达量,LID组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D组、非LID组,Roscovitine治疗组(均为P<0.05),而后四组间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hr75位点磷酸化的DARPP-32的蛋白表达量:在正常对照组、PD组、非LID组与LI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在Roscovitine治疗组,其表达显著高于LID组(P<0.05),但LID组与Roscovitine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LID的形成与基底节区直接通路上DARPP-32的Thr-34位点和Thr75位点之间的磷酸化水平失衡有关,其中Thr-34位点磷酸化水平增强导致PP-1对底物的去磷酸化作用减弱使直接通路的活性异常增强起重要作用。而CDK5表达的增强为继发于内环境稳定性反应的代偿性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