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揭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真正原因。虽然中国的学术界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归咎于体制本身的弊端,但是经过作者对大量历史资料和众多学术成果的研究,学术界并没有注意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这种已经实践过的体制同马克思和马克思经典作家设想的理论计划经济体制之间存在巨大差别。正是这些制度上的差别放大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造成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过早终结。本文认为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从其所取得的成就方面来看是十分成功的,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以及错误的人口政策和错误的分配政策,同时忽略了民主政治的建设,这些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计划经济体制直达终结,仍难以解决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对中国计划经济历史变迁的研究,本文揭示了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体制本身,还在于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进一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甚至造成了生产力的倒退,这在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对于人们重新正确认识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经济政策的制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阐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和根本观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帮助中国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却始终没有解决中国社会产品短缺的问题,这种结果导致普通民众和学者都计划经济体制的观感均较为负面。但中国社会产品短缺的直接原因实际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导致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造成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对背景因素如何影响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进行了分析。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内经济凋敝,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农业落后原始,失业人口众多,饥民遍地。冷战格局下,美国除了采取直接的武装侵略外,动用了一切的手段打压中国的国际生存空间,并且在中国的家门口同中国发生了一场局部战争,同时进行了分裂中国的活动。这些因素逼迫中国不得不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来快速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迅速增强综合国力。第三部分,概述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并较为深刻地分析了产生这些优缺点的具体原因。在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施行计划经济体制确实存在种种无法克服的弊端,但是这些弊端不能简单地归因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一些不合理的制度造成了新的、计划经济体制本身不具有的弊端,这些弊端加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终结。另一方面,人们应当客观的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对于恢复和发展中国经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表现出很强的体制优越性。第四章作为论文的第四部分,阐明了作者对于计划经济体制或计划机制前途的观点,同时也阐述了作者对市场机制的看法。计划经济体制同市场经济体制都只是一种经济运行的体制,它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属性的差异。资本主义需要计划机制的调节,社会主义需要市场经济注入发展的活力。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完全地抛弃计划机制而彻底运用市场机制,因为两种机制的弊端和体制自身的优点同样突出。恰好两种体制的优点可以一定程度上对冲对方的弊病,通过有机的结合,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政府调控和市场调控之间找出新的平衡点,最终过渡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的最后部分在系统地研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基础上,率先提出了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自身体制的缺陷,体制外的不合理的制度也加速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终结的结论。计划经济体制是变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生产的整体无序为有序,有计划的发展生产,调节产品产量,在现实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计划指标。但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同计划经济体制明显相昨,而无计划的人口生育政策同样不适应有计划的经济发展体制。加上领导干部终身制、严格城乡户籍二元制这些与计划经济体制相矛盾的制度,造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积极性反而远远低于市场经济体制恶果,最终葬送了计划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