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剧是流行于湖北恩施土家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古老剧种,是恩施土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居恩施地方戏剧之首,与湖北楚剧、汉剧、天门花鼓齐名,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是对南剧艺术魅力与价值的有效诠释,更是对研究、保护、开发南剧实践的急切号召。南剧的历史发展是一个从民间来到民间去的回环过程:南剧的前身容美戏曲由民间戏歌发展而来,在恩施内外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多种声腔同台演出”的区别性艺术特征;“改土归流”后,容美戏曲从宫苑走向民间,更名为“南剧”。此后,南剧一方面积极适应土家百姓的生活及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主动吸纳各种土家民间艺术形式,并广泛地融入到当地的民俗活动之中,发挥着重要的娱乐、教化、审美等多重艺术功用。现今,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社会,同众多民间文艺一样,南剧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艺术的价值和魅力被湮没,艺术自身的创作规律被扭变,艺术市场萎缩,接受人群减少。“非遗”政策的保护让南剧获得了续延发展,但南剧的演出仍旧不多,且多属参赛汇报性质。除取得国家政策的外部支持外,南剧更要从自身内部寻求艺术发展的策略,南剧缘起、发展、繁荣于恩施土家族民俗活动中的历史实践表明,与本土民俗文化密切结合,将是南剧得以活态保护和持续开发的重要思路。因此,在民俗学视野下,将南剧艺术与恩施土家族民俗文化结合起来研究,是具有其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本文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章梳理南剧的历史发展线索,探寻其主要的艺术特征;第二章对比介绍南剧传统的与现代的表演习俗;第三章具体研究南剧剧本文学中的民俗文化,及其所包含的审美情趣;第四章探讨南剧表演艺术对民俗文化的吸收和体现。全文着重分析南剧的动态发展规律,并在这种动态的历程中把握民族历史、地域文化、民间艺术的发展关系,在此基础上,批判性地研究民间艺术的生长机制,从而为民间戏剧的保护和持续发展进行策略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