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静脉全麻体外转流期间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及其意义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qj1234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小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VSD)是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的心内直视手术,全麻期间要求循环稳定,且术中要进行低温体外循环转流容易使麻醉医生在对患儿的麻醉深度的判断上有失准确,造成麻醉过浅引起术中知晓或过深造成病人术中循环抑制和术后苏醒延迟,从而影响病人的术后恢复。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一种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在临床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成年病人全麻中监测,从而很大程度降低了病人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与成人相比,小儿的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十分完善,尤其是对于小儿的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静脉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和心肺转流期间对麻醉深度的判断上还不十分清楚,所以在麻醉深度的判断与意义上还有待探讨。 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修补心内直视手术患儿静脉全麻气管插管和心肺转流期间脑电双频指数及相关指标的变化,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方法:选择择期心内直视室缺修补术患儿30例,ASA Ⅰ~Ⅱ级,年龄3~6岁,体重10~20kg,无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病史,无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手术史,术前未服用过能影响脑电图的药物。入手术室前连接生命体征监测仪和BIS监测仪,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脑电双频指数(BIS)后,咪唑安定0.5 mg/kg口服,30min后,UMSS评分达1~2分时送入手术室,建立静脉通道,连接鼻咽温(NPT),静脉麻醉诱导插管前用药为咪唑安定0.1mg/kg,舒芬太尼0.15ug/kg,维库溴铵0.15mg/kg,依托咪酯0.3mg/kg,气管内插管后行机械通气,记录插管前后的各项数据,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丙泊酚8~10mg.kg-1·h-1、舒芬太尼1.8~2.0ug·kg-1·h-1、维库溴铵1.5mg·kg-1·h-1,直至体外循环结束,记录心肺转流期间各项数据。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NPT和MAP与BIS分别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气管插管后各时点BIS及MAP相比较于气管插管前有升高,低于入手术室后(口服咪唑安定后30min),(P<0.05);CPB开始及升主动脉阻断后各时点BIS随MAP及NPT的降低而出现降低,(P<0.05);升主动脉夹钳开放后,BIS和NPT均有明显升高,(P<0.01)。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转机期间MAP和NPT的变化与BIS的变化成正相关,NPT相比较于MAP,与BIS变化的相关性更大。 结论: 1.室间隔缺损小儿患者,气管插管的操作可以引起血压和BIS值升高。 2.在小儿CPB开始及随后的升主动脉阻断后,随着NPT和血压的降低,BIS会出现降低。在升主动脉夹钳开放后的复温阶段,BIS随着NPT的升高而升高。心肺转流期间,NPT和血压与BIS的变化成正相关,与血压变化相比较,NPT对BIS的影响更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研究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冠脉内支架置入术(percut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方
目的:因卵巢癌发病机制不明、早期缺少有效的检测手段,症状无特异性,致卵巢癌在妇科肿瘤中死亡率位居第一,尽管已有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但患者五年存活率只有30%。因此深一步了
目的:评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rhEGF)在MedliteC3激光治疗颧部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 NFZ)过程中对减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