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势,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多学科治疗手段,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治疗模式。对不可手术切除的大肠癌肝转移而言,主要通过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微创介入治疗来实现多学科综合治疗。在全身化疗方面,既往一线药物一直是氟尿嘧啶。近十年相继出现的新药有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已成为可供选择和各有优势的一线药物。卡培他滨是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是一种口服药物,可达到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静脉滴注的相当疗效,但副作用更低。奥沙利铂是继顺铂和卡铂之后的第3代铂类抗癌药物,无肾毒性,与氟尿嘧啶有协同作用。伊立替康是一种半合成水溶性喜树碱衍生物,抗癌谱广,与氟尿嘧啶联用的方案在奥沙利铂耐药的患者可互为一线。分子靶向治疗是将肿瘤的特异性分子作为靶点,利用靶标分子特异性抑制剂进行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新近出现的药物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西妥昔单抗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贝伐单抗。前者以K-ras基因作为疗效预测指标,可单用或与化疗联用;后者则单用无效,与化疗联用可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微创介入治疗是在影像的导引下,通过人体生理腔道或经皮、经血管介入,对肿瘤局部病灶直接进行治疗的一种微创或无创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创伤性小、安全快捷、可多次进行的优势。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射频消融治疗、氩氦刀冷冻治疗和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治疗等。在临床上,不同的患者或在同一患者病程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综合治疗策略有所不同,上述治疗方法可以单用也可以联合使用。例如,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的患者,可采用单药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能耐受高强度化疗的患者,可采用联合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能耐受高强度化疗的患者如果肝转移灶分布弥漫或血供较丰富,可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肝转移灶非弥漫性的患者常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