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流网板反应器效用及其内好氧颗粒污泥形成机理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氧颗粒污泥是在水流剪切力作用下,由微生物凝聚而形成的颗粒状聚集体,因其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沉淀性能、耐有机负荷冲击、对污染物质较强的去除能力,在污(废)水处理领域得到了许多关注。然而,现有大部分关于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成果都是在UASB或SBR中得到的,虽然有一些在连续流中成功培养出好氧颗粒污泥的报道,但是这些文献都没有详细分析连续流反应器的设计原理及连续流运行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具体机理。本文从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和影响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因素出发,在近年来其他学者培养好氧颗粒污泥所采用的连续流反应器的基础上,结合ABR反应器、厌氧—好氧交替工艺及泳动床的启发,设计出了一种连续流折流式反应器,并在其中加设网板,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同时,为进一步阐明网板的作用,设计了对比实验并在同一周期内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实验采用絮状污泥为接种污泥,使用实际生活污水为基质进行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在相同的操作运行参数下,加设网板的反应器R1在第10d时即有颗粒晶核的出现,在第30d左右其内好氧颗粒污泥成熟。稳定后R1内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为3.0mm。而未加设网板的反应器R2在第15d时出现颗粒污泥,在第44d时其内好氧颗粒污泥成熟,粒径为1.0—3.0mm。且反应器R1中的好氧颗粒污泥其沉降性能、稳定性都要优于R2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此后反应器R1一直稳定运行至100d,而反应器R2在第63d时出现好氧颗粒污泥的解体现象,第65d时出水水质急剧下降,反应器被迫停止运行。在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中,反应器R1对污染物的去除性能要明显优于反应器R2。R1对污水中各污染物质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CODcr 94%,TN 85%,NH3—N 93%,TP 81%。相比之下R2对污水中各污染物质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CODcr 84%,TN 72%,NH3—N 84%,TP 73%。这种差异主要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1)得益于网板对污泥的截留作用及其上生长的生物膜,反应器R1中的生物量及生物种群数相比R2更多;(2)反应器R1中形成的好氧颗粒污泥其生物活性要比R2中的好。进一步明确网板在好氧颗粒污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本文从微生物和流体力学两个角度,分析了网板的促进作用并得出以下结果:(1)网板上形成的生物膜在水流剪切力的作用下脱落,成为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初始凝聚核,这缩短了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时间。而R2中微生物初始凝聚核的形成要经过无规律的碰撞和吸附过程。(2)fluent软件模拟显示,在反应区在增设网板可优化水流的运动状态,这一方面为生物膜的脱落创造了外部条件,另一方面也可对脱落的生物膜进行絮体的塑形作用。网板通过这两方面的作用效果,促进了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
其他文献
离子液体(Ionic Liquids,ILs)由于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或可吸入性有毒物质而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型溶剂。近年来,由于其生产与应用的快速增长,加之其在水中的高溶解性和难生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成为当今世界非常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食物链积累在农作
背景:随着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神经根型颈椎病已有迅速增加和年轻化趋势,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前期临床拆方研究的结论,我们得出项痹康复方组方精简,疗效明确。
本研究将离子液体的灵活性和框架材料优良的结构特性相结合,提出设计制备具有多重CO2吸附、催化转化功能的离子有机聚合物。研究这些聚合物对CO2的吸附、催化转化性能以及偶
苯酚是一种具有毒性的有机污染物,其高效降解一直为人们所研究。据报道,纯培养下,GS-15能够在厌氧条件下以氧化铁作为电子受体降解苯酚,然而三价铁能否加快苯酚的降解并没有
本论文采用不同活性炭对原水进行预处理,降低原水的污染物负荷,比较不同活性炭对超滤膜不可逆污染的影响。以东江水为处理对象,进行膜污染试验,通过分析原水、超滤出水及超滤
介绍GPS实时定位RTK(Real-TimeKinematics)技术原理及其关键性技术 ,阐述了该技术在航道测量中应用 ,得出了一些结论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19日下午就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举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五四运动是我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
在基于傅里叶变换扩展的正交频分复用(DFT-S-OFDM)系统中,为了消除由多径传播和多普勒效应导致的信道间干扰(ICI),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软迭代信道估计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