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人工基质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对嘉陵江下游4个断面及作为对照的中游一个断面的周丛藻类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各断面周丛藻类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的周年变化,构建了适合于嘉陵江下游的周丛藻类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P-IBI),据此评价了嘉陵江下游水质及河流健康状况。主要结果如下:(1)调查共发现周丛藻类126种,隶属于6门46属。硅藻门(Baeillariophyta)全年均为优势种,共检出21属92种,主要种类是针杆藻属(Synedra)、菱形藻属(Nitzschia)、直链藻属(Melosira)、舟形藻属(Navicula)、脆杆藻属(Fragilaria)。绿藻门(Chlorophyta)共检出14属17种,主要种类是转板藻属(Mougeotia)、毛枝藻属(Stigeoclonium)和丝藻属(Ulothrix)。蓝藻门(Cyanophyta)共检出6属10种,主要种类是鱼腥藻属(Anabaena)、颤藻属(Oscillatoria)、平裂藻属(Merismopedia)和束丝藻属(Aphanizomenon)。裸藻门(Euglenophyta)、甲藻门(Pyrrophyta)和黄藻门(Xanthophyta)种类数较少,其他门类没有发现。全年各断面周丛藻类种类数:水土>盐井>合川>磁器口>金子。不同季节间周丛藻类的种类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嘉陵江下游周丛藻类密度和生物量均呈现出草街电站库区及库区下游断面明显高于库区上游断面的趋势。流速、亚硝酸盐、铵盐氮和N:P等4项指标在坝上坝下断面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亚硝酸盐、TP、磷酸盐和N:P在坝上三个断面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坝下断面间只有流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依照本研究中TP和铵盐氮的分布范围,嘉陵江下游水体主要属于Ⅱ~Ⅲ类水。(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s均匀性指数均呈现出,草街电站库区上游断面高于库区及库区下游断面,从大坝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的趋势。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值显示,磁器口处于β-中污染,其余断面均为轻污染。Pielous均匀性指数值显示五个断面都处于轻污染。Margalef丰富度指数显示五个断面全为重污染。不同断面间周丛藻类的群落相似性主要表现为轻度相似,不同断面不同季节间也以轻度相似为主,个别季节间表现为中度相似,表明各个断面在不同的季节里河流环境变化较大,稳定性较差。硅藻商值显示五个断面水体全为贫营养型。污染指数显示五个断面全为重污染。周丛藻类污水生物系统法、污染评价值法显示五个断面水质均处于β-中污向α-中污过渡的状态。硅藻商值与污染指数法不适用于嘉陵江下游水质评价。污水生物系统法和污染评价值法对嘉陵江下游水质的评价比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更可靠。(3)通过对30个候选参数进行分布范围检验、判别能力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共筛选出硅藻属的总数、硅藻种类数百分比、绿藻种类数百分比、绿藻密度百分比、菱形藻密度百分比、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硅藻属指数和运动硅藻密度百分比等8个参数用于构建嘉陵江下游P-IBI评价体系。比较几种不同评分方法,3分制以参照点为标准的评分结果与4分制以所有点为标准的评分结果更可靠。海拔、氧化还原电位和NO2--N与嘉陵江下游P-IBI值显著相关(P<0.05)。五个断面中,金子、合川处于“健康”状态,盐井、水土处于“亚健康”向“一般”过渡状态,磁器口处于“亚健康”状态。(4)周丛藻类生物多样性指数、污水生物系统法、污染评价值法和P-IBI值对嘉陵江下游河流健康状况的评价结果大体一致,即草街电站库区上游水质优于库区及库区下游断面。与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藻类生物指示法的评价结果相比,应用P-IBI值评价河流健康状况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