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乳腺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国内外一些专家认为乳腺增生病是乳腺癌癌前病变或被称为乳腺良性肿瘤。1987年国家肿瘤办公室将此病列为癌前期病变。本病在乳腺疾病中有其特殊地位。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组织是多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其生理功能受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综合调控,激素分泌失调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发病的主要原因。新近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情绪不稳、家庭生活事件、性生活满意度和饮食习惯等有关。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由于肝失疏泄,冲任失调而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凝结聚而成。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情志变化起着主导作用。中医虽然有“心主神明”之说,但是对于情绪变化,尤其是在调节情志因素(心理应激)引起的各种变化时,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是肝脏,肝脏通过对气机、血液和情志等的影响,调节人体的应激反应。心理应激反应的物质基础是NIM网络,而中医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二者在理论上是一致的,从心理应激角度探讨乳腺增生病是一个新颖的切入点。本课题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以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从心理应激、内分泌角度研究乳腺增生病的形成及特点,观察肝郁气滞证乳腺增生病在心理应激生活事件评分、心理应激应付方式评分、内分泌激素等指标间与非肝郁气滞证的差异以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为丰富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证候研究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1乳腺增生病及肝郁气滞证的心理应激研究通过对门诊乳腺增生病患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观察生活事件评分、应付方式评分对乳腺增生病及肝郁气滞证的影响,研究心理应激是否是引起乳腺增生病的危险因素及为肝郁辨证提供依据。1.1一般资料分析收集临床有效病例238例,其中40岁以下乳腺增生患者173例,占总例数72.7%;40岁以上患者65例。占27.7%。肝郁气滞证患者156例,占总例数65.5%;非肝郁气滞证75例,占31.5%;复合证候7例,占2.9%。肝郁气滞证患者中,轻度肝郁69例,占肝郁患者44.3%,中度肝郁67例,占42.9%,重度肝郁20例,占12.8%。肝郁气滞证患者平均年龄33.38岁;非肝郁气滞证患者平均年龄38.36岁,肝郁气滞证平均年龄与非肝郁气滞证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轻度肝郁气滞证患者平均年龄31.67岁;中度肝郁气滞证平均年龄33.96岁;重度肝郁气滞证平均年龄37.43岁。中度肝郁气滞证平均年龄与轻度肝郁气滞证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肝郁气滞证平均年龄与轻度肝郁气滞证比较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1.2乳腺增生病的心理应激研究在238例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异常高于生活事件评分正常值的有159例,占总例数66.8%。40岁以上乳腺增生病患者应付方式较40岁以下患者不成熟(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