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辅以情绪管理对提高肺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辅助临床治疗的效果,为肺癌患者的快速肺康复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选取青岛市某三甲医院胸外科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0名非小细胞肺癌住院患者,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6月入组)和ACBT干预组(7-10月入组),每组50例。电视辅助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对照组给予常规肺康复训练,ACBT干预组给予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基础上的肺康复训练。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出院时、术后1月基础肺功能指标;采用无创脉搏血氧仪监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血氧饱和度;采用疼痛评分量表评定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3天主观疼痛情况;采用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3天的焦虑抑郁情绪状况;记录两组患者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住院天数及入院一般资料;采用生活质量量表(EORTCQLQ-C30)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生活质量及不良临床症状发生情况。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肺功能指标、血氧饱和度指标、主观疼痛评分、HA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肺功能资料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出院时PEF、术后1月FEV1/FVC及V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肺功能资料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出院时PEF降低、术后1月FEV1/FVC降低、术后1月VC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FEV1交互效应、分组效应、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SPO2交互效应、分组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固定时间效应,ACBT干预组术后3天患者SPO2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分组效应,与术后3天相比,ACBT干预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2天患者SPO2降低,对照组患者SPO2术前、术后2天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重复测量资料结果显示,患者疼痛评分时间主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天下午相比,术后1天上午和术后1天下午患者疼痛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HADS评分组间比较,术后3天ACBT干预组焦虑、抑郁、总体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ADS组内比较,与术前比,两组患者术后3天焦虑、抑郁、总体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术后快速康复指标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胸腔闭式引流管拔管时间、第一口痰咳出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生活质量评分组间比较,ACBT干预组患者躯体、情绪、社会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活质量评分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ACBT干预组各维度评分升高,对照组躯体、社会两个维度评分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以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辅以情绪管理进行肺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肺功能指标和血氧饱和度指标,提高患者排痰能力,可以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水平,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