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对比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CABG)术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旁路移植(OPCAB)术的术后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选取于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XXXX医院心脏外科行冠脉旁路移植手术的住院患者共336例,其中CABG组61例,OPCAB组275例,收集并整理术前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术后于重症监护情况、术后APACHE-II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数据分析表明 OPCAB组与 CABG组在手术时间、ICU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24小时引流量、APACHE-II评分、术后相关血液生化检查(TnT、CK、CK-MB)等方面,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PCAB组均优于CABG组。  结论:  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轻创伤、减少ICU重症监护呼吸机使用时间,患者能更早拔除气管插管。  2.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全身炎症反应对机体各重要脏器功能的损伤,更好的保护心肌及全身脏器,也减少术中、术后渗出量。  3.OPCAB组术后APACHE-II较低,提示早期预后较好。
其他文献
早期的实操大都是经过理论讲解和现场实习,通过不断的进行实际操作来积累经验,这种操作方式是在实际运行的系统上进行操作,不仅培训成本高、培训时间长,而且有些故障只能在实
目的:观察黄体酮和米非司酮对切口痛大鼠行为学及血浆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对疼痛影响的可能机制。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
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学者,凭借着母语优势及对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杨光远教授几十年来默默耕耘与付出,长期从事傣泰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且教学科研两不误,不仅培养了傣泰语方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广泛关注的话题.词汇是大学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础.但目前英语词汇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