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在语言中无处不在,是一种语言形式,以前一直从传统方法和组合方法来进行研究。现在认知语言学家从概念层面理解转喻,超出了语言本身的范畴。根据Lakoff和Johnsen(2003)提出的设想,比喻和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由"理想化认知模型"诠释的概念机制。这个设想为分析习语中的比喻和转喻提供了全新的方法。本论文采用了认识语言学的视角,分析九大高频身体部位习语所涉及的转喻。研究采用的方法论建立在Radden和Kovecses(1990)的概念转喻定义和其在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框架下所建立的转喻机制系统分类。第一步是抽出九大身体部分涉及的习语(英语习语共422条,中文习语共377条),主要来源是权威词典,包括牛津习语词典,汉英英汉习语大全和汉英成语词典。然后由两组英语和中文本族语者对所涉及转喻的习语进行再次检测,找出涉及转喻的习语英语共154条,中文共153条。随后每条习语都会基于概念转喻的习语理据进行逐条研究,进行中英文习语对比。最后,从认知和交际原则角度,分析反映在中英文习语理据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根据Langacker(1993)的理论,认知和交际原则控制载体和目标语的选用。通过运用认知和交际原则分析中英文习语理据的相似点和差异点,得到如下发现:1)涉及转喻的身体部位习语在中英文习语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大约分别占44.3%和45.5%,证明概念转喻在语言中是普通的现象,有研究的价值;2)关于身体部位习语,部分代替整体,容器代替内容,工具代替活动的转喻机制在中英文习语中都存在,但研究概念意义得出以下结论:理据的来源并非是单一,结合约定俗成的知识、转喻机制和语言环境可以作为一种方式理解习语含义;3)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大体适用于转喻的身体部位习语,但在认知原则框架下的子分类在解释转喻概念时发挥了较大作用。而在交际原则中,明晰性原则对转喻理据中存在的矛盾提供了解释,相关性原则建议在解释习语时应当考虑文化。本论文在理论和实用上都有潜在含义。对比研究提供一些发现,强化概念转喻的理论,证实其可靠性。就实用性而言,该研究提议在二语教学中,"转喻能力"与语法和交际能力一样重要,应当在二语教学中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