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曼殊(1884-1918)是我国清末民初的诗人,也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诗歌翻译家之一。苏曼殊积极地译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尤其是拜伦雪莱等人的诗歌,其诗歌翻译实践活动对当时的文学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来看,国内外学者对苏曼殊的翻译多为其对雨果小说《悲惨世界》(Les Miserables)的翻译探讨。对其在诗歌翻译层面的探讨多为其语言的“晦涩难懂”,然而对其诗歌翻译选择的探讨却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以苏曼殊的诗歌翻译为案例,并联系当时苏曼殊所处的社会环境、其成长经历、其文学审美偏好及性情进行分析,从社会学视角下研究苏曼殊诗歌翻译选择,试图为社会学视角下译者选择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学视域下“场域”、“惯习”和“资本”三个核心概念着手聚焦于苏曼殊的诗歌翻译实践活动,探讨其在翻译中的语体、文本、主题、意象这四方面选择的社会动因以及其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分析。首先,结合历史文献法的基础,通过对苏曼殊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理念以及其与友人的信件来往的研究,本文探讨了苏曼殊对诗歌翻译中语体、文本、主题、意象这四方面选择及其各种社会学动因,即苏曼殊所处的文学和政治场域,其所拥的社会和文化资本,以及其个人的人生经历。其次,本文将从“惯习”的视角出发,在具体描述性案例的基础上探讨了苏曼殊在其人生经历、佛教信仰、革命情怀、对自由的追求、文学审美偏好以及其小说翻译惯习等影响下的个人惯习,而译者的个人惯习在潜意识下会影响译者在诗歌翻译中对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