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易俗社与西安城市文化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aileen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之际,梁启超、陈独秀等人提出了文学革命主张,其中戏曲作为最贴近下层民众的文化艺术形式,其改良的价值受到重视。民国初年,在西安地区知识分子主导下,成立了最早的新式秦腔改良班社——易俗社,借此改良风俗、提高伶人地位,剧社在组织结构、培养体制、经营体制与关系网络等方面焕然一新,并且影响了城内其他戏曲班社的运营方式。与此同时,随着民国时期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又为易俗社等秦腔班社拓展了发展空间:他们加强与本地报刊媒介的互动,积极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将传统的戏曲融入民国时期的城市文化,并且成为主流,与其后出现的话剧、电影等文化娱乐团体形成紧密联系。民国时期西安的政治、经济与城市建设的阶段式发展,构成了城市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基础。西安作为地处西北的内陆城市,在30年代以前政局动荡,灾害频频。30年代中期随着陪都地位的确立及陇海铁路潼关至宝鸡段的修通,西安的经济地位逐渐突出,城市的工商业经济发展起来,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建设与功能分区日益清晰,也带动了城市文化的另一轮勃兴。在此过程中,易俗社凭借区位优势以及优良的剧场演出设施获得大量人气,与电影、话剧等新式市民文化艺术形式平分秋色。易俗社从民国初年创立,其发展延续到了共和国建立以后,剧社的长期运营除了依靠城市的发展,还有以下几个因素:首先其社会教育机构的性质受到了政府的肯定与扶持,社会地位与一般市民文化团体不同;其次,由于易俗社经营者的关系网络涵盖了本地乃至外地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界人士,呈现出依附于军事和政治势力的倾向;再次,由于西安的城市规模有限,本土的地域文化传统影响了市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选择,故而秦腔戏曲作为近代西安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通过梳理易俗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本文从戏曲文化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西安城市文化的发展特点,具体总结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知识分子为主导的专门性文化团体的形成;其二是文化团体与军事、政治势力联系紧密;其三是其城市文化呈现出新旧交替的复杂图景。这些特点也说明民国时期内陆城市文化只要合理继承、保留、利用其原有的文化资源,加强传播媒体对文化消费取向的引领,也一样可以与时俱进,与话剧、电影等新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这对于今天我们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生机也带来一定启示。
其他文献
财务共享服务在上世纪80年代初起源于福特公司,如今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传统的财务系统越来越不能满足财务信息化、规模化的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财
培养跨学科新型工程人才是当前高校工程教育发展的新趋势。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通过依托科研平台实施跨学科研究性教学、不断优化课程资源、丰富教学途径、为学生提供多样
目的分析PDCA循环理论在新生儿头皮留置针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行头皮静脉留置针治疗的患儿186例作为对照组,依据常规静脉留置针护理要求进行管理
对于水利工程来讲,施工的进度能否如期完工和正常投入使用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还涉及到了工程施工整体形象与信誉。因此文章主要对水利工程的施工进度管理还有控制方法进行
合成孔径声呐(Synthetic Aperture Sonar,SAS)在扫海作业中容易出现较大偏航,而高频合成孔径声呐成像对平台运动误差尤其敏感,多项研究表明偏航会导致目标成像模糊进而直线模
疏解和集聚是城市发展和政策制定中的一对核心议题,北京目前仍处于推动功能疏解的阶段。但从国际大城市的经验看,都经历了“先推动疏解、再引导集聚”的过程。哪些关键要素影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