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锈病(Puccinia carthami)的研究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pe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红花是四川地道中药材,红花锈病是危害叶片的主要病害,该病由红花柄锈菌[Puccinia carthami(Hutz)Corda]引起。本文较系统的对红花柄锈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侵染条件、初侵染源及和田间发生动态,以及品种抗性鉴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一、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红花柄锈菌三种孢子:冬孢子、夏孢子、锈孢子萌发的温度、湿度、pH、光照、营养条件、存活力和致死温度等。冬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25℃;pH7-8有利于萌发;相对湿度90%才开始萌发;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10%的红花叶片汁液可以显著提高冬孢子的萌发率;冬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或44℃(20min)。夏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5-30℃,最适温度是25℃;pH为7最适宜萌发;在相对湿度90%中才能萌发;在RH100%+水滴萌发最好;夏孢子在无菌水中萌发最好;最适条件下,2h开始萌发,12h后萌发率达80%以上;光照对夏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夏孢子的致死温度是42℃(15min)或43℃(10min)。锈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0-32℃,以25℃下萌发最好,12h后的萌发率可以高达95.5%。冬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冬孢子、锈孢子、夏孢子的寿命较长,可分别存活约320d、140d、120d。二、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侵染过程红花柄锈菌的夏孢子在叶片表面接种12h后即可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菌丝形成附着孢通过表皮和气孔两种途径侵入寄主,以气孔侵入为主。菌丝在寄主叶肉细胞间隙蔓延。被侵染的叶肉细胞后期发生质壁分离,慢慢坏死。经过一定时间,菌丝在表皮下集结形成夏孢子堆,成熟后突破表皮,散出夏孢子。三、红花柄锈菌[P.carthami(Hutz)Corda]的侵染条件红花柄锈菌的冬孢子、锈孢子和夏孢子侵染和引起发病的温度范围均为10-28℃,23℃左右为最适温度,潜育期和孢子堆形成所需的时间最短。三种孢子的潜育期分别为12d、7d、8d。夏孢子在成长叶上比在幼嫩叶上更容易侵染并引起发病。最佳保湿时间为36—48h,潜育期约为8d。四、初侵染源及田间发生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混杂在土壤、病残体、种子表面的冬孢子都可作为初侵染源,足以引起红花发病。在四川雅安的环境下,田间病残体和种子及土壤中的冬孢子不经过越冬,在当年就直接侵染秋播的红花幼苗。播种后一个月就在田间幼苗上见到有红花锈病发生,在幼苗的茎和叶子上出现的斑点,然后在上面产生性孢子器和锈孢子堆及锈孢子。从11月到次年2月,随着温度的降低,病情发展缓慢。次年气温逐渐升高,病情开始发展并逐渐加重。病叶上形成的夏孢子随气流不断传播,进行重复侵染。病害从基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及邻近植株扩散,以基部叶片受病最重。4月中旬,病情指数达到最高,随后逐渐发展缓慢。随着植株进入生长后期,夏孢子停止再侵染,叶片上出现冬孢子堆。冬孢子在下一个生长季节合适的条件下又继续侵染红花植株。五.品种抗性鉴定共鉴定了11份红花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差异显著,其中有两个免疫品种,一个高感品种,其他的品种表现中抗或中感。这结果为抗病育种提供了一定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房地产市场在进入21世纪后实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房地产企业也随之进入了高利润的时期,但由于信贷危机的发生,这会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进而导
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la spp.)是一类重要的迁移性内寄生植物病原线虫,在世界各大稻产区广泛分布。本研究对7个不同地理群体水稻上的潜根线虫作了较详细的形态学、分子生物
本文通过采用不同的诱导方法对黄粉虫进行诱导,分别采用了紫外线诱导法、超声波诱导法、针刺诱导法、菌液浸泡诱导法、饥饿诱导法、菌液注射诱导法等方法;每种诱导方法分别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