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就业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近几年的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新常态的经济发展要求以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相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研究问题也从就业数量向就业质量转移。大量的劳动者虽然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总体素质不高,从事的工作主要是收入低、工作时间长的脏苦累活。如何提升就业质量?成为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一个紧迫性问题!遗憾的是,我国学界对于就业质量的研究还较少且不深入。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结合实际的就业状况,在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内涵和确认考量方法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首先,对已有文献进行归纳梳理。然后对就业质量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并提炼出考量就业质量概念的三个维度:劳动报酬、就业能力和就业状况。考虑到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文选取与三个考量维度相关的统计指标,采取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综合指数。其次,依据劳动经济学相关理论,从劳动报酬、就业能力、就业状况三个维度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后,采用实证研究对相关理论进行验证。通过利用山东省1996-2012年的人力资本和就业质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研究发现,人力资本能够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但是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中,人力资本对就业质量不同维度的影响效果有较大差异。山东省劳动力的就业质量总体处于上涨趋势中,长期来看,内源性人力资本和外源性人力资本对劳动报酬和就业能力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但是内源性人力资本滞后期更长。但是对就业状况的作用并不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不太匹配。依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教育要坚持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第二、调整外来人口的人力资本结构。第三、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促进优秀人才的流动。